新宋英烈_第三十五章 首戰鄂州(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對於曾誌林的勸降,楊守忠厚際上是擺佈難堪。或許之前他對身為周軍主力的北平軍所知有限,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傳言來體味的。可顛末前兩日水陸兩場大戰的接連慘敗,其對北平軍的戰力已經有了直接而深切的熟諳,明白本身與之對抗根基上屬於拿雞蛋碰石頭。不但冇有任何勝算,並且很能夠都對峙不到本身派出的求救信使將求救信送到洪州乃至更近的江州。就這一點來講,接管周軍的前提開城投降,不失為現在景象下的一種明智挑選。

可作為鎮守一方的節度使、作為世受江南朝廷恩寵、國主信賴的老臣,“投降”這兩個字確切又很難說出口。並且數月前委任本身擔負節度使時,國主曾劈麵奉求本身必然要扼守好武昌這座沿江第一重鎮。現在國主的殷殷囑飾辭猶在耳,本身便將武昌城拱手相讓,如何對得起國主的信賴與拜托。更何況,本身前日方纔因為對方未能在白沙岸死戰到底、未能有效禁止周軍水兵艦船而罷了步軍副都批示使和水軍都批示使兩名將領的官職,並將其二人押入大牢待參。現在本身卻不戰而開城投降,鼓吹出去,於本身的臉麵和名聲都非常的欠都雅。就這一方麵來看,不戰而降彷彿又算不得一個好的挑選。

幾位親信幕僚謀士的一番勸說雖冇令楊守忠當場點頭投降,卻也令其心中的天平向投降一麵產生了較著的傾斜。隻是出於這個期間文臣武將、特彆是像江南這類立國近三十年、政權相對穩定的盤據政權的臣子對君主的愚忠,其一時還難以最後下定開城投降的決計。是以,在送走三位幕僚後,楊守忠便一小我坐在書房以內,持續本身和本身的思惟鬥爭,一遍又一遍的衡量利弊,儘力的壓服本身下之最後的決計。

固然炮擊隻持續了五分鐘,但上百門火炮還是將上千發炮彈傾瀉到了武昌城西城牆上。狠惡的爆炸、稠密的硝煙、騰空而起的烈焰、四散分濺的彈片和碎石、城頭守軍屍身和殘肢斷臂,以及炮擊開端不久便轟然傾圮的城門樓,不但令整座城池裡的兵將和百姓心驚膽戰、惶恐萬分、再無鬥誌,也讓仍然在躊躇降還是不降的楊守忠以最快的速率下定了決計。因而,在炮擊結束、曾誌林命人向城內第二次投射勸降書後不到半個時候,武昌城便四門大開,江南鄂州的一眾官員、軍將在楊守忠的帶領下自西門魚貫而出,捧著官印帳冊,向曾誌林獻城投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