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派兵援助、策應天子及群臣已無疑議,馬上出兵也就是必必要做的事情。可題目是,當初交由“叛徒”韓守忠(韓斷念)帶領前去鶴野城聲援的一萬兵馬均是漢軍鄉丁,且在鶴野“淪亡”後告急從遼陽城周邊征召了上萬鄉丁幫手守城,但兵力不敷的題目仍然困擾著耶律和裡、韓德樞等人。一方麵,沿遼河而上的周軍有四萬餘人,僅憑手裡這三萬多兵馬連保衛遼陽城都成題目,更不要說再分撥出一部分去援助、策應天子了。更何況,說是三萬餘雄師,此中真正的精銳,也就是五千契丹本族兵將和萬餘來自渤海、女真等族的部族軍,至於占大多數的漢軍鄉丁,讓他們架橋鋪路、紮修建壘、運輸糧秣還行,真要到了劈麵廝殺、刀矛見血的時候,恐怕就希冀不上了;另一方麵,韓守忠在鶴野城的表示也令遼陽城內的一眾軍政長官,特彆是東京留守耶律和裡對漢軍鄉丁、漢軍將領的虔誠度產生了思疑,很難再像戰前那般信賴——哪怕自周軍北伐以來,開城投降的契丹官員並不比他們的漢人同僚少。實際上,若不是韓家三代為大遼效力,此前韓德樞與周軍死戰到底的態度果斷,現在對出兵援助、策應天子儘力附和,隻怕耶律和裡對這位東京道左宰相、、開府儀同三司、行侍中、越國公韓德樞都會有所思疑、有所儲存。以是,在該派那支人馬北上援助、策應天子,該派多少兵力,便成了耶律和裡、韓德樞以及其他東京道初級文武會商的重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恰是周軍的儘力追擊,及其所派出的數量浩繁的邏騎斥侯不遺餘力的傾力剿殺,才使得遼陽的耶律和裡文武官員冇法及時獲得契丹殘軍的最新動靜,從而令其持續保持著對契丹朝廷的忠心。不過,忠心歸忠心,想要把本身的籌算變成實際施動卻還要降服很多困難,而此中首要一條就是兵力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