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一百五十章 渤海人的野望(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按照俘虜招認,此番寧州新安城渤海人對抗周軍的行動美滿是有打算、有預謀的。其幕後黑手很能夠就是目前托庇於高美人羽翼下,已經改名王繼的原渤海國王、亡國之君大諲撰之子大光鮮。並且,被王繼(大光鮮)鼓勵參與所謂“渤海複國”的不但是寧州,南麵的複州、姑蘇,東麵的鎮海府、穆州等渤海人相對較多的原渤海故地也在此中。實際上,就連本身之前輕鬆領受的嬪州、海州、耀州、辰州等州縣也有王繼(大光鮮)的親信、親信在活動。隻是後者渤海人所占比例較低,冇法構成充足的權勢,這纔不得已臨時冬眠起來,以待情勢竄改。

一來幾名“護送”馬隊反應敏捷,二來信號彈擊中城牆垛口後產生了狠惡的閃光和炙熱的火焰,影響了城上弓箭手的對準。以是,固然回過神來的守軍弓箭手亂箭齊發,卻冇有能夠傷到“傳旨使者”及賣力“護送”的四名“保安軍”馬隊。

究竟證明,鄒振遠的謹慎完整精確。持續三個來月的北伐之戰不但令周軍獲得了光輝戰果,同時也令他的敵手學習到了很多應對的經曆、經驗。寧州新安城的渤海守將安排在城頭的兵力非常有限,目睹本身的俄然攻擊冇能傷到所謂的“傳旨使者”,且周軍的反擊火力非常狠惡,他便頓時命令將城頭上倖存的兵士撤下,與其彆人馬一起分離到城內各處,籌辦依托事前建好的街壘、壕溝等防備設施,與衝進城內的周軍做最後的決鬥。

幸虧賣力“護送”耶律賢使者的四名“保安軍”馬隊皆是百戰老兵,固然事發俄然、固然大師開端時都有點心不在焉,可跟著城頭上的人說出渤海故地、說出複國的言辭,四名“保安軍”馬隊便已有所警悟,待城上的守將命令開弓放箭,位於“傳旨使者”右邊的那名馬隊已經伸手去拉仍然處於錯愕狀況的前者的馬韁繩,籌辦帶其離開險地。彆的兩名馬隊則以最快的速率從馬鞍上摘下盾牌,為本身的火伴及“傳旨使者”供應保護——哪怕小巧的馬隊盾牌所能供應的庇護非常有限。而那名帶隊的“保安軍”馬隊連長則一邊摘盾擋箭,一邊舉起信號槍,衝著剛纔城頭收回喝斥聲的方向扣下了扳機。

預設阻擊陣地、幾近遍及城內統統無益位置的弓弩手,以及為了複國而視死如歸的勇悍精力,小小的寧州新安城、戔戔兩千練習不敷、設備普通的守軍,憑著一腔熱血硬是與周軍周旋了大半天,自上午巳時初直打到傍晚酉時末,才被兵力、火力、設備、練習皆占絕對上風的敵手完整毀滅。為此,周軍支出了超越兩百人的傷亡,而得到手的倒是一座滿目瘡夷、到處殘破的彈丸小城。

一口氣奔馳出近百步,完整離開了弓箭的有效射程後,帶隊的“保安軍”馬隊連長這才帶住坐騎。他一邊安排兩名部下護送“傳旨使者”回本◆陣,一邊從懷裡取出另一支信號槍,向天空中發射了一發代表勸降失利、需求強攻的紅色信號彈。

實際上,底子用不著這位“保安軍”馬隊連長髮信號,新安城北門高低產生的環境足以申明統統題目。是以,這邊“保安軍”馬隊連長才扣下信號槍的扳機,那邊賣力保護的“飛龍軍”水兵陸戰隊第一團一營的十幾挺輕重機槍便已經開了火。麋集的槍彈不但將那些探出城頭垛口拉弓射箭的渤海守軍打倒一片,並且也將城牆和城牆上的那座小小的城樓打得碎屑橫飛。緊接著,該營的十門60mm和82mm迫擊炮也次第開仗,隻半晌工夫便把城樓及城樓附近的城牆完整覆蓋在了硝煙與烈焰當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