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身上的傷口,或深或淺,有的皮開肉綻、白骨外露,有的被利刃貫穿、血流不止,觸目驚心,卻也是他們英勇奮戰的見證。
粗糙的手指摩挲著那些本就稀缺的物質,眼裡是心疼,更是斷交。
眾將聽聞,紛繁點頭,神采或凝重、或深思,韓國將領思考半晌後建言:“可遴選熟知地形、技藝健旺、行事機靈之士,趁夜黑風高之時出城,假裝成秦軍巡查隊,奇妙避開敵軍耳目,悄悄衝破包抄圈。”
兵士們見主將如此親民、儘責,心中敬意更甚,紛繁表態願效死力,與邯鄲城共存亡。那監軍使者雖受命而來,初時心存疑慮、冷眼旁觀,可幾日下來,見李牧諸事皆以守城、護民為先,毫無貳心,心中疑慮漸消,也投身到幫手城防之事中,軍民官紳,在這存亡存亡關頭,垂垂凝整合一股堅固不拔的力量。
與此同時,趙王宮中亦不得安寧,暗潮湧動。趙王聽聞李牧力退秦軍,初時心喜難耐,那舒展多日的眉頭稍稍伸展,可半晌後,那未散儘的誹謗陰霾又如鬼怪般覆蓋心頭。
一番計議過後,世人當機立斷,動手在軍中細心遴選精銳,籌辦出城的諸般事件,每一個步調都慎之又慎,事關存亡存亡,不容有失。
聯軍幕府以內,氛圍凝重得仿若能滴出水來,氛圍裡滿盈著大戰過後未散儘的硝煙味與嚴峻感,但是在這壓抑當中,又多了幾分劫後餘生的決然。
他不及安息半晌,腳步倉促登上城頭,身姿矗立卻難掩滿臉的凝重。
城中百姓自發構造起來,青丁壯們幫手兵士加固城防,婦女們則聚在一起趕製乾糧、補綴衣物,孩童們也力所能及幫手通報動靜、運送小件物質。
百姓們,這些往昔安居樂業、樸素渾厚的販子之民,現在拖著極度怠倦、彷彿被重負壓垮的身軀,仍在廢墟當中繁忙穿越,眼神中儘是惶恐,卻也透著一股為求儲存、保護故裡的堅固勁兒。
一張龐大的輿圖攤開在案幾之上,李牧目光如炬,手指沿著邯鄲周邊的山川、要道有力劃動,沉聲道:“秦軍雖此次退去,可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下次攻城之勢必然更加淩厲、凶惡。周邊要道,需馬上設下多層暗哨,藏匿於山林草叢,時候保持警戒,提早預警敵軍意向。再者,城中糧草已然支撐不了多久,此乃燃眉之急,得設法從秦軍包抄圈的虧弱之處,尋機派人出城,聯絡周邊村落,征集糧草,以解這圍城之困。”
如同在暴風巨浪中死死抱住船舷的海員,哪怕但願迷茫,也毫不放棄,隻盼能熬過這至暗時候,迎來曙光破雲、秦軍退去的那一天。
街巷之間,滿目瘡痍,斷壁殘垣東倒西歪,焦黑的陳跡訴說著秦軍攻城時那熾熱的烽火殘虐。
李牧,這位趙國的名將,身側重甲,戰甲上血跡斑斑、劃痕累累,那是苦戰過後的勳章,亦是沉重承擔。
醫館內,郎中們忙得焦頭爛額,藥材稀缺,隻能用土方、草藥替代貴重藥材救治傷員。傷員們有的咬著牙關強忍疼痛,有的昏倒不醒、氣味微小,可即便如此,隻要稍有復甦,便唸叨著要重回城頭殺敵,保護故裡。
大街冷巷雖破敗,卻儘是繁忙身影,大師都清楚,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唯有同心合力,才能夠在秦軍的虎視眈眈下尋得朝氣。
布料被裁剪、縫製成簡易繃帶,草藥經簡樸炮製,變成了能應急的傷藥,而後謹慎翼翼送往臨時搭建的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