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雲煙事_十二 歧路莫憑欄 10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袁端恭敬道:“是,多謝陛下體恤。”

袁端道:“政事堂議了幾次,都覺得盧象山是伐蜀主將不二之選。”

盧豫還待再說,鄭帝揮揮手又道:“象山,你不要說了,此事容朕再想想。陳封,你一向未開口,內心打的是甚麼主張?”

宋質應道:“是。臣與袁公及政事堂諸位同僚確是議過多次,臣等皆覺得盧象山堪當此重擔。一來盧象山乃我大鄭禁軍將首,親身統兵伐蜀,方顯我大國堂堂之器;二來昔年盧象山也曾久鎮漢中,這番取蜀方略隻怕在心中已運營多年,自是對蜀國地理情麵熟知於心,本日取蜀方略又是盧象山奏議,自是胸有成算;三來漢中現有我大鄭虎賁軍兩衛人馬,如果遣彆個年青將領前去,臣隻怕難以鎮住這些驕兵悍將。陛下,臣覺得,唯有盧象山統兵方能穩操勝券。臣身居中樞,隻願伐蜀之戰順風順水,這是臣的一點謹慎思,請陛下明查。”

鄭帝道:“象山說的乃是正理。昔年漢昭烈帝為報關雲長之仇起兵伐吳,隻因擔擱久了些,便被世人詬病,朕焉能重蹈覆轍。伐蜀之事刻不容緩,卿等極力去籌措,當在十一月之前起兵。至於被服、軍火,政事堂也要極力做去,被服要在出兵之前備好,教將士們帶上趕路,東西須在本年內送到漢中,如許光陰便充盈些。宜直,你要警告那些蛀蟲,如果在這上麵還要剝削,那便殺幾個以儆效尤。糧草之事不成驕易,雖說漢中、關中存糧豐足,卻也要有人專負其責,漢中與秦鳳郡要各設一個督糧官,戰事期間,各地糧草,要可著伐蜀將士。漢中督糧官,便由漢中轉運使申濟兼任罷,至於秦鳳,你們政事堂再議一下人選就是。糧草若擔擱了,便拿督糧官問罪。”

鄭帝嘴角暴露一絲笑意,道:“哦?你也覺得當用盧象山。好,這當真是眾望所歸了。”說罷睨了一眼坐在陳封上首的盧豫。盧豫不知怎地,突地出了一身盜汗,竟不敢再看鄭帝一眼。

袁端應道:“是,臣等定當極力去做。陛下,盧象山與陳崇恩方略當中,皆有遣兵駐守燕、楚、代邊陲之事,然若遣重兵,我梁都兵力便不敷。這事臣等一時未商討出對策來。請陛下明鑒。”

鄭帝聽了倒是沉默不語,兩眼看著緊閉的殿門,很久方重重感喟道:“你的心朕是曉得的,其誌可嘉,其心可憫,但滅國之戰非同小可,此中艱險,隻怕異於平常,況蜀道之難,天下至極,如果出了些許閃失,朕心何安?徐衝之已致仕,又殞了趙練材,現在朝中隻要石方白、李克讓與你三個朕昔年舊將,朕如何忍心教你們再處險境?”他聲音中已有了暖意,已不似剛纔那般乾澀。

鄭帝還未開口,盧豫便說道:“陛下,臣覺得政事堂之議不成。趙都司命喪蜀賊之手,禁軍將士群情激昂,我堂堂大國折一大將,恰是伐蜀最好機會。此時出兵,天下莫敢非議,如果待到明春,氣便泄矣。當時我大鄭師出知名,豈不為天下嘲笑?被服、軍火之事皆是末節,不敷為慮,政事堂固然安閒去做。我大鄭禁軍乃是精銳之師,若無這些便不能出兵,又怎能當得起雄師之譽?”

崔言道:“臣亦覺得,盧太尉可統兵伐蜀。便如二位相公所奏,臣再無他議。”

袁端道:“稟陛下,臣等構和多次,又谘詢過陳崇恩伐蜀方略。陳崇恩之見,與盧象山方略大抵不差,隻倉促間不及盧象山詳確全麵。臣等政事堂幾個臣子皆附和盧象山之方略,伐蜀之戰勢在必行。臣等覺得,便如盧象山奏劄中所陳,伐蜀當起十萬兵馬,現在漢中已有五萬,還需從都中調撥五萬兵馬。這十萬兵馬所需之糧草銀錢便不是小數量。所幸這幾年國庫豐足,倒也對付得戰事開支。漢中存糧頗豐,足以支應十萬雄師半年用度。如果戰事拖延日久,關中糧草也可運往火線。隻是現下已將入冬,臣等還要籌辦將士禦寒被服,這便需一些光陰。再者,漢中駐軍雖已多年,隻是以震懾蜀軍為主,卻並未籌辦攻城東西,現在要伐蜀,勢需求攻城,若無攻城東西,隻怕勞而無功。營建攻城東西,又再千裡迢迢運往漢中,又要一些光陰。是以臣等覺得,伐蜀雖勢在必行,然若本年內便起兵,似太倉促了些,不若來歲開春出兵,臣等籌辦起來,光陰充盈些,也能更完整些。請陛下聖裁。”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