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玄奘_第三十六章 恒河苦修者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玄奘苦笑了一下,目光望向那些修行者:“跟他們比起來,罕用一頓齋飯真不算甚麼了。”

玄奘不由深吸了一口氣:“這類修煉體例,當真是匪夷所思!”

玄奘曉得,在印度,想要被人稱作“三藏法師”可不是件輕易的事情,需通達起碼五十部經論,能夠無礙地為人講授。全印度也冇幾個獲得此稱呼的。這位闍耶毱多善閒法師既然被人稱為“三藏”,想必有些過人之處,因而便去登門拜訪。

般若羯羅一到這裡,就迫不及待地取水解渴,又濾了一缽遞給玄奘:“師兄嚐嚐,這但是真正的福水!”

玄奘也很驚奇:“本來師兄竟不曉得這個故事,我還覺得統統的印度和尚都曉得呢。”

這是古印度最聞名的兩大史詩,在長達數百年的時候裡,無數官方藝人丁口相傳生長起來,包含了很多各具特性的詩篇和大量官方的口頭創作,內容極其龐雜,是印度各種文學藝術創作汲取素材的首要來源。在這當中,《摩訶婆羅多》被當作是“汗青傳說”,而《羅摩衍那》則被當作是“最後的詩”,成為後代詩歌的典範。

這裡也有濕婆的標記——林伽,早在磔迦國的闍耶補羅城裡,玄奘第一次在借宿的婆羅門教神祠中看到這東西後,就暗自光榮,幸虧,他們把這玩藝兒供奉在神龕裡,冇有擺在內裡。

般若羯羅很迷惑:“提婆菩薩?龍樹的弟子?他不是執獅子國的人嗎?與恒河有關嗎?”

另有十幾小我在樹林裡砍樹,恒河兩岸長滿了高大的無憂樹,每一棵都稀有十丈高。人們挑好一棵樹,砍斷後剁掉枝葉,隻留下光禿禿的樹乾,緊接著,十幾小我一起把樹乾抬到河邊,鋸成是非不一的木樁。然後派人下水,找到合適的地點以後,就在河麵上打下一根長木樁,再在這根長木樁的中間豎一根矮一點的……

東方垂垂髮白,順次有人拖家帶口地前來沐浴,水麵上開端起伏著一顆顆腦袋和光溜溜的身材,或黑或白,越聚越多……之前,他總在這個時候回寺院聽經,但是這一次他臨時還不想歸去——《毗婆沙論》已經講完了,他們也籌辦告彆闍耶毱多善閒法師持續上路,是以明天能夠多呆一會兒……

此時天氣尚早,滿天星鬥掛在空中,多數人還沉浸在濃濃的睡夢當中。玄奘按例捧著幾夾貝葉冊本,單獨一人來到恒河邊——他曉得,現在是恒河一天中最溫馨的時候,再過兩個時候,成千上萬的沐浴者就會把這裡變成一鍋熱湯……

不過,玄奘更喜好河邊清冷的氛圍。每天淩晨,他都會帶上幾夾貝葉經來到恒河邊,在習習的冷風中坐上一會兒。

若僅僅是沐浴取水倒也罷了,在河邊,玄奘還看到了更多匪夷所思的行動。

窣祿勒那國東臨恒河,北靠雪山,閻牟那河在其國中部流過。從這裡向上遊東行八百餘裡便是恒河的泉源,水質清澈透亮。流經此地時已經寬達十多裡,水呈青色,波浪滾滾,兩岸一片細沙,赤足踩在上麵,溫軟非常。

恒河多沙,以是佛經裡常用“恒河沙”來描述無數之量。玄奘久聞恒河之名,也算是拜佛經所賜了。

自從看到這段描述以後,玄奘就不想再飲用恒河水了,起碼不肯直接飲用,不然很不舒暢。

天已大亮,本來溫馨的恒河變得擁堵起來,來這裡沐浴的人已經達到數千,看裝束大多是婆羅門教徒,他們成群結隊地堆積在恒河沿岸,脫光衣物下到河裡,另有的人手執器皿從河中取水,也不過濾就直接仰脖飲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