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南明_第121章 運河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楊河瞭望運河,雖未到繁華時候段,但仍然有很多船隻在儘是浮冰的運河上行駛,轉眼不知疇昔多少艘。

以是每到夏秋時節,本地農戶要活命,要灌溉莊稼,總會偷偷翻開運河各個水閘。

也是以這邊設有河泊所,以所官掌收魚稅,本地河泊所,也早在洪武十四年就建了。

他打量周邊,這邊構成了一個船埠集市,堤上有著河伯廟,龍王廟,水母廟,晏公廟,船神廟等等浩繁的古刹,每座廟皆是香火隆盛,來往舟揖必登廟拜祭,慷慨解囊,敬香施財。

然邳州久不興土木,本城又處於運河要地,來往商貨打擊極大,很多東西都能夠買到,並且比本地便宜,以是這些人根基都賦閒了。

話說車船店腳衙,無罪也該殺,當然,看楊河一行人模樣,船家也識相的不敢欺詐。

觸目所見,船埠多多,商船通行,集內東西大街,百貨店鋪鱗次櫛比。

張鬆濤低聲道:“相公,若要強大,此河必須參與,乃至節製手中。”

瓦匠顧九,倒現在就用得上。

倒是他的親家,一戶李姓的鐵匠也情願前去新安莊,那鬱鐵匠兒子鬱有鐵的渾家李菜刀就是他的女兒。

天氣有些陰沉,楊河一行人分開了邳州城。

這些人楊河都收下了,那蔣福海雖專業不對口,但臨時能夠讓他去熬硝,陶姓工匠一樣能夠處置火藥相乾之事。

很快,世人上了河堤,沂河雖有淤積,但也可行走些劃子,不過世人還是騎馬。

看那些水可通過水門直接流到湖中,或有的流到低地,有的流到堤壩上的小溝內,當作貯水池。

半戈山就在河對岸,繚繞城池,形如半戈,邊上有甘泉廟。

然後鬱鐵匠又找到一名灶戶,名叫蔣福海,鹽城人,自稱不堪上官逼迫,憤而脫逃,於客歲流亡到邳州城,照顧一名瘦妻在邳州城南關廂慘痛打工度日。

再走二十裡,到直河鎮,昔日這邊有直河驛,已廢。

“楊相公,那是距山……楊相公,那是大黃山,相傳紅襖軍曾與金將數萬人大戰於此……楊相公……”

孫掌櫃提示楊河等人,那直河口巡檢賈虎素為本地一霸,背後有邳州衛批示使韓瀾撐腰,麾下更有弓兵五十多人,夙來為非作歹,在本地名聲極壞,可止小兒夜啼。

楊河猜想是運河水位略高,製止運河水倒灌失水的原因。

看這些水閘,孫掌櫃為楊河先容,在運河這一片,比起種糧更重如果保持運河的水位,擅自開閘放水那但是重罪。

……

不過眼下漕船不見,商船也未幾,倒是每年山東南旺、臨清一片,每到十月十五日就要築壩,用作河道的大挑、小挑,一向到次年的仲春月朔日纔開壩。

第二天的時候,他們棄船上馬,持續南行。

明顯的,牛金錠一家冇有獲得這類答應,隻能做些散活,特彆給李鐵匠打動手,李鐵匠要走了,天然要帶他走。

……

楊河一行從城西順沂河北上,從這邊往東北,能夠直通到運河,約有五十裡路程。

十一月初八日。

不過直河鎮雖廢直河驛,但新設了一個直河口巡檢司。

他們持續往北去,到武河與運河相接處,這邊有一個大集子,稱為郭家莊,正德年間,劉六等流寇反叛,官軍大敗之於泇口集,又敗之於郭家莊,就是這四周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