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大宋_第一百五十九章 安撫使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此次見到趙佶,估計今後見麵的機遇就少了,秦昊既然把話說開了,乾脆把話說得更透辟些,至於這個天子聽不聽,那就是他的事了,接著說道:

想到這兒,如有所思隧道:“朕固然貴為皇上,但要奪職朝中大臣,也得遍及聽取朝中大臣的定見,這件事我們臨時不談。

另有更首要的一點,方臘謀逆造反,是因花石綱而起的,就秦昊看來,也應當由花石綱而終,還請皇高低旨,裁撤應奉局,奪職朱家父子,要讓百姓看到朝廷的清算的決計。”

現在有了趙佶的包管,秦昊提及話就更無顧忌,當即接過剛纔的話道:“三十萬貫是多少?那是一萬戶淺顯人家一年的吃喝拉撒,而艮園有多少如許的石頭,恐怕是數都數不清。

你這隻軍隊直接管命於朕,不必受彆人節製,朝廷養兵百萬,但庸兵碌碌,朕但願你能帶出一支精兵來,以彰大宋之威風。

作為千年後的人,秦昊當然曉得,不管本身如安在言語上獲咎麵前這個皇上,他都不會殺本身,因為大宋自太祖建國以來百多年的時候,還冇有這方麵的先例。

趙佶冇有反應,在他的內心實在心如明鏡似的,隻是他之前一向活在本身編織的夢裡,不肯意去捅破那層窗戶紙罷了,現在這層窗戶紙被秦昊捅破,他也是夫複何言。

秦昊是趙良嗣保舉的,趙良嗣見他如此受官家的重用,內心也非常高興,趙佶的話音未落,他便拉著秦昊在那兒以謝皇恩了。

如果在征討過程中激起民憤,隻會讓更多的人起來抵擋,成果就是彈壓住這頭,壓不住那端,從而讓朝廷疲於奔命,在耐久的戰亂中漸漸消褪。

對著趙良嗣悄悄地擺擺手,表示他不必再說下去,隨後又對秦昊道:“卿先平梁山,後主盟約,昨日又相救於皇太孫,有甚麼話,無妨直說,不管卿說甚麼,朕都恕你無罪!”

崇寧四年,朝廷在姑蘇設立應奉局,任命朱勔執掌,這個朱勔本是商戶出身,受朝廷重用,本該彈儘竭慮為皇上分憂解難,而他卻打著為皇上辦事的燈號,橫征暴斂。

幸虧秦昊在細數花石綱之禍後,又將任務推給底層的官兵另有掌管應奉局、製作局的朱勔,算是給皇家留了顏麵,這讓他的內心多少好受一些。

如有半點破壞,那就是大不敬,輕則罰款,重則下獄,遇有花木高大不易搬家之物,輕則毀牆,重則拆屋,很多的人家是以家破人亡。

作為千年後的人,秦昊當然曉得,趙佶賜他進士,就即是認同他讀書人的身份,今後在大宋行走,就即是獲得一塊免死金牌。

有關卿在東平府和中都城的事,趙卿亦向朕詳細呈述過,朕深感朝廷有你這類胸懷天下的年青人而欣喜,此番平叛,後續之事甚多,這安撫百姓一事,也是甲等大事。

趙良嗣見氛圍有些難堪,成心突破這類僵局,沉吟著道:“秦昊,你平過梁山、定過中京、主過盟約,那你說說,麵對方臘暴動,朝廷將如何自處?”

不過這娃兒有一點是說對了,那就是安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事理並不通俗,幾百年前的李世民就常常把這話掛在嘴邊。

冇功績也有苦勞,秦昊畢竟是個孩子,人輕言微,僅憑他的幾句話,本身便奪職像朱勔如許對本身忠心耿耿的大臣,豈不是讓其他的肱骨大臣寒心?交由童貫剛好。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