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_第23章 正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彆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彆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彆,謂之一實。此事之以是稽實定命也。此製名之樞要也。後王之成名,不成不察也。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以是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到,不事而天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但是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公理而為謂之行。以是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以是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後王之成名也。

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商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商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故萬物雖眾,偶然而欲無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偶然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彆號也。推而彆之,彆則有彆,至於無彆然後至。

然後隨而命之,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敷以喻則兼;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不成亂也,猶使同實者莫分歧名也。

君子之言,涉但是精,俛但是類,差差但是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誌義者也。彼名辭也者,誌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實,辭足以見極,則舍之矣。外是者,謂之訒,是君子之所棄,而愚者拾覺得己寶。故愚者之言,芴但是粗,嘖但是不類,誻誻但是沸,彼誘其名,眩其辭,而無深於其誌義者也。故窮借而無極,甚勞而無功,貪而知名。故知者之言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惡焉。而愚者反是。詩曰:“為鬼為蜮,則不成得。有靦臉孔,視人罔極。作此好歌,以極反側。”此之謂也。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覺得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欲不成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成儘。欲雖不成儘,能夠近儘也。欲雖不成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成儘,求者猶近儘;欲雖不成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道者、進則近儘,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去其所不成。曉得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豈為夫南之不成儘也,離南行而北走也哉!古人所欲,無多;所惡,無寡,豈為夫所欲之不成儘也,離得欲之道,而取所惡也哉!故可道而從之,奚以損之而亂?不成道而離之,奚以益之而治?故知者論道罷了矣,小家珍說之所願者皆衰矣。凡人之取也,所欲何嘗粹而來也;其去也,所惡何嘗粹而往也。故交無動而不成以不與權俱。衡不正,則重縣於仰,而人覺得輕;輕縣於俛,而人覺得重;此人以是惑於輕重也。權不正,則禍托於欲,而人覺得福;福托於惡,而人覺得禍;此亦人以是惑於禍福也。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易者,以一易一,人曰:無得亦無喪也,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以兩易一,人莫之為,明其數也。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自擇,是猶以兩易一也,奚得!其累百年之慾,易一時之嫌,然且為之,不明其數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