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_第24章 性惡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塗之人可覺得禹。”曷謂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地點無貧困,仁之所亡無繁華;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六合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報酬意:是下勇也。

曰:凡禹之所覺得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但是仁義法正有可知能夠之理。但是塗之人也,皆有能夠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能夠能仁義法正之具,但是其可覺得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能夠之理邪?但是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將使塗之人固無能夠知仁義法正之質,而固無能夠能仁義法正之具邪?但是塗之人也,且內不成以知父子之義,外不成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塗之人者,皆內能夠知父子之義,外能夠知君臣之正,但是其能夠知之質,能夠能之具,其在塗之人明矣。今使塗之人者,以其能夠知之質,能夠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能夠之理,能夠之具,但是其可覺得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用心一誌,思考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六合矣。故賢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古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古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道惡,覺得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覺得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古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脾氣,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賢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但是禮義法度者,是賢人之所生也。故賢人之以是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以是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如果,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如果,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凡人之慾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當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肯財,貴而不肯埶,苟有當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慾為善者,為性惡也。古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但是性罷了,則人無禮義,不知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