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_第24章 性惡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曰:“聖可積而致,但是皆不成積,何也?”

孟子曰:“古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古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古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道惡,覺得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覺得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古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脾氣,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有賢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夫子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整天議其以是,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賢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諂,其行也悖,其發難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非論曲直,以期勝報酬意,是夫子之知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但是不得排檠則不能自正。桓公之蔥,太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曶,闔閭之乾將、莫邪、钜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但是不加砥厲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但是必前有銜轡之製,後有催促之威,加上以造父之駛,然後一日而致千裡也。夫人雖有性子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擺佈。”靡罷了矣!靡罷了矣!

曰:能夠而不成使也。故小人可覺得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覺得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何嘗不成以相為也,但是不相為者,能夠而不成使也。故塗之人可覺得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則一定定也。雖不能為禹,有害可覺得禹。足能夠遍行天下,但是何嘗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何嘗不成以相為事也,但是何嘗能相為事也。用此觀之,但是可覺得,一定能也;雖不能,有害可覺得。但是能不能之與可不成,其分歧遠矣,其不成以相為明矣。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推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慾,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但是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推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塗之人可覺得禹。”曷謂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地點無貧困,仁之所亡無繁華;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六合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報酬意:是下勇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