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之鹹,見佳耦。佳耦之道,不成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鹹、感也,以高低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一命齒於鄉,再命齒於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沉迷。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儘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文貌情用,相為表裡表裡。禮當中焉,能思考謂之能慮。
霜降逆女,冰泮殺止,旬日一禦。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倒置衣裳而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輿,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則辭。
親迎之禮,父南向而立,子北麵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裡,義有門;仁、非其裡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睬,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反麵,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製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以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成禦。”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賢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薉孽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禮之於正國度也,如衡量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交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度無禮不寧。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佳耦不得不驩,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六合生之,賢人成之。
夫行也者,施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父老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易曰:“複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覺得能變也。
今夫亡箴者,整天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心之於慮亦然。
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可矣。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服從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成為天子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