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但是猶材劇誌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隻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覺得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代: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吾語汝學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纓禁緩,其容簡連;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儘儘然,盱盱然;酒食聲色當中,則瞞瞞然,瞑瞑然;禮節當中,則疾疾然,訾訾然;勞苦奇蹟當中,則儢儢然,離離然,偷儒而罔,無廉恥而忍謑詬——是學者之嵬也。
非十二子篇第六——
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矞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地點者,有人矣。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而群天下之英傑,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乃至順,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肯覺得臣,是賢人之不得埶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一天下,財萬物,長養群眾,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則賢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
弟陀其冠,衶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色彩,嗛但是整天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消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彼君子則不然:佚而不惰,勞而不僈,宗原應變,曲得其宜,如是然後賢人也。
尚法而冇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於上,下則取從於俗,整天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成以經國定分;但是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