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_第8章 儒效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則埶在本朝而宜;不消,則退編百姓而愨;必為順下矣。雖貧困凍餧,必不以正道為貪。無置錐之地,而明於持社稷之大義。嘄呼而莫之能應,但是通乎財萬物,養百姓之經紀。埶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

賢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詩言是其誌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覺得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覺得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風雅之所覺得風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覺得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鄉是者臧,倍是者亡;鄉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何嘗有也。

孫卿曰:“其為人上也,泛博矣!誌意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例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此若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以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平。’此之謂也。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

故交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陋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裡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賢人。賢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厘,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可,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

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攝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堅,不以私慾亂所聞:如是,則可謂勁士矣。行法至堅,好修改其所聞,以橋飾其情性;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其行多當矣,而未安也;其知慮多當矣,而未周到也;上則能大其所隆,下則能開道不己若者:如是,則可謂篤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應當時之變,若數一二;施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時建功之巧,若詔四時;平允和民之善,億萬之眾而搏若一人:如是,則可謂賢人矣。

故交無師冇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畏,雲能則速成,察則速儘,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而師法者,所得乎積,非所受乎性。性不敷以獨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但是可化也。積也者,非吾統統也,但是可為也。注錯風俗,以是化性也;並一而不二,以是成積也。風俗移誌,安久移質。並一而不二,則通於神明,參於六合矣。

應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負扆而立,諸侯趨走堂下。當是時也,夫又誰為恭矣哉!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孰謂周公儉哉!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麵而迎太歲,至泛而泛,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隧。霍叔懼曰:“出三日而五災至,無乃不成乎?”周公曰:“刳比乾而囚箕子,飛廉、惡來知政,夫又惡有不成焉!”遂選馬而進,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旦厭於牧之野。鼓之而紂卒易鄉,遂乘殷人而誅紂。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無首虜之獲,無蹈難之賞。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聲樂,因而武象起而韶護廢矣。四海以內,莫穩放心易慮以化順之。故外闔不閉,跨天下而無蘄。當是時也,夫又誰為戒矣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