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註釋】
中國的產錫地首要漫衍在西南地區,而以東北地區特彆少。古書中稱錫為“賀”,是因為廣西賀縣一帶產錫最多而得名。明天供應天下的大量的錫,僅廣西的南丹、河池二州就占了八成,湖南的衡州、永州次之。雲南的大理、楚雄固然產錫很多,但路途悠遠,難以供應本地。
日本出的一種刀劍,用的是顛末百鍊的精純的好鋼,白日放在日光下,那麼全部屋子都非常敞亮。這類鋼不是用生鐵和熟鐵煉成的,有人把它稱為次品。日本人又有效地溲(即石腦油之類的東西,我國中原地區不出產)來淬刀劍的,傳聞這類鋼刀能夠切玉,但也未曾見過。打鐵時鐵裡偶爾會呈現一種非常堅固的、打不散的硬塊,這東西叫做鐵核。如果塗上香油再次敲打,鐵核就會消逝了。凡是在山的北坡有鐵礦的,山的南坡就會有磁石,好幾個處所都有這類征象,但並不是全都如此。
【譯文】
錫
①劍州:今四川劍閣。
④冒昧:草率拚集。
③泉郡:泉州府,今福建泉州。
凡鐵場①地點有之,其質淺浮土麵,不生深穴。蕃殖平陽、崗埠②,不生峻嶺高山。質有土錠、碎砂數種。凡土錠鐵,土麵浮出黑塊,形似秤錘。眺望宛然如鐵,拈之則碎土。若起冶煎煉,浮者拾之,又乘雨濕以後牛耕起土,拾其數寸土內者。耕墾以後,其塊每日發展,愈用不窮。西北甘肅、東南泉郡③,皆錠鐵之藪也。燕京、遵化與山西平陽,則皆砂鐵之藪也。凡砂鐵一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入爐煎煉,熔化以後與錠鐵無二也。
每掃下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勻,澄去淨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將乾,截成瓦定形②,或如磊塊,待乾收貨。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故曰韶粉(俗誤朝粉)。今則各省直饒為之矣。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擦婦人頰,能使本質轉青。胡粉投入炭爐中,仍還熔化為鉛,所謂色儘歸皂者。
【譯文】
凡錫中國偏出西南郡邑,東北寡生。古書名錫為“賀”者,以臨賀郡①產錫最盛而得名也。今衣被天下②者,獨廣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③則次之。大理、楚雄即產錫甚盛,道遠難致也。
製作胡粉的體例是:先把一百斤鉛熔化以後再削成薄片,捲成筒狀,安設在木甑子內裡。甑子上麵及甑子中間各安排一瓶醋,內裡用鹽泥封固,並用紙糊嚴甑子縫。用約莫四兩柴炭的火力持續加熱,七天以後,再把木蓋翻開,就能夠見到鉛片上麵覆蓋著的一層霜粉,將粉掃進水缸裡。那些還未產生霜的鉛再放進甑子裡,遵循本來的體例再次加熱七天後,再次收掃,直到鉛用儘為止,剩下的殘渣可作為製黃丹的質料。
產鉛的礦山比產銅礦和錫礦的礦山都要多。鉛礦的質地有三種:第一種產白銀礦鉛,這類礦,初煉時和銀熔成一團,再煉時離開銀而沉底,名為銀鉛礦,以我國雲南出產為最多。第二種異化在銅礦裡,入洪爐冶煉時,鉛比銅先熔化流出,名為寶穴鉛,以我國貴州出產為最多。第三種產自山洞中找到的純鉛礦,開采的人鑿開山石,點著油燈在山洞裡尋覓鉛脈,彷彿采銀礦時的那種盤曲環境。采出來後再加淘洗、熔鍊,名為草節鉛,這類礦以四川的嘉州(樂山)和利州(廣元)出產為最多。除此以外,另有四川的雅州出產有釣腳鉛,形狀像個皂莢子,又彷彿蝌蚪,出自山澗的沙裡。江西廣信郡的上饒和饒郡的樂劃一地還出產有雜銅鉛,劍州還出產有陰平鉛,在這裡難以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