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竹與皮:竹紙與皮紙。
芙蓉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日桑穰紙,極其渾厚。東浙所產,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①桑穰:桑樹內裡那一層皮,較堅固。
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蓋料即紙的後背,疊紙時朝上,故曰蓋料。後背因是紙漿蕩浮而成,故較粗糙。
朝鮮白硾紙,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消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覆於炕麵,其下爇火,使石發熱。然後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麵,竟然瞬息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成得知。中國有效此法者亦不成得知也。永嘉蠲糨紙④,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⑤,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凡紙質用楮樹(一名穀樹)皮與桑穰①、芙蓉膜②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③、包裹紙。所謂“達成”,以斬竹得名;“汗青”以煮瀝得名;“簡”即已成紙名,乃煮竹成簡④。先人遂疑削竹片以紀事,而又誤疑“韋編”為皮條穿竹劄也。秦火未經時,冊本繁甚,削竹能藏多少?如西番用貝樹形成紙葉⑤,中華又疑以貝葉書典範。不知樹葉離根即焦,與削竹同一可哂也。
⑤薛濤箋:薛濤為唐朝女妓,精詩,暮年居於成都浣花溪上,自造粉紅箋紙,馳名於時,號薛濤箋。此為後代仿造,相沿其名。
⑥山國:此指南邊山區。
凡造竹紙,事出南邊,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以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屆芒種,則登山砍伐。截斷五七尺長,就於本山開塘一口,注水此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梘①通引,不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以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達成)。此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入楻桶②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製造又長又寬的皮紙,所用的水槽要很寬、紙簾很大,一小我乾不了,就需求兩小我對抄。如果是欞紗紙,則需求好幾小我才行。凡是用來繪畫和寫條幅的皮紙,要先用明礬水浸過今後纔不會起毛。切近竹簾的一麵為紙的正麵,因為料泥都浮在上麵,紙的背麵就比較粗。
⑩射廉價:追求厚利。
凡楮樹取皮,於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藥得方①,仍成潔白。凡皮料堅毅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橫斷且吃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報告紙。
紙料
⑤楮先生:唐人韓愈有《毛穎傳》,擬文房為人,羊毫以兔毫所造,故稱毛穎;紙以楮樹皮製造,故稱楮先生。又古有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