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篤泥:今印度尼西亞的加裡曼丹。
遮洋淺船跟漕船比較起來,長了一丈六尺,寬了二尺五寸,船上的各種設備都是一樣的。隻是遮洋淺船的舵杆必必要用鐵力木造,糊艙板縫的灰要用魚油加桐油拌和,不曉得這是出於甚麼來由。本國的海船跟遮洋淺船的規格大同小異。福建、廣東的遠洋船(此中福建的遠洋船由海澄開出,廣東的遠洋船由香山坳開出)把竹子破成兩半編成排柵,放在船的兩旁用來擋波浪,山東登州和萊州的海船製作體例也不太一樣。日本的海船在船兩旁安裝帶有把手的欄板,由人撥動欄板來擋水。朝鮮的製作體例又分歧。
⑦羅經盤:羅盤。
⑥奚仲:當代傳說中的始造車者。見《淮南子.修務》。
⑤纖:纖繩。
①懋(mào)遷:貿易,運輸。
舵的尺寸,其下端要同船底平齊。如果舵比船底長出一寸,那麼當碰到水淺時,船底已經通過了,而船尾的舵卻被卡住了,如果風力很大的話,這一寸木帶來的費事也就難以描述了;反之,如果舵比船底短了一寸,那麼舵的運轉力就會太小,船身轉動也就不敷工緻。由舵板所擋住的水,呼應地流到船頭為止,此時船底下的水,彷彿一股急逆流,以是船頭就能自但是然地轉到必然方向,這真是非常奇妙。
梢尼:船尾的阻力。
開初運糧船的規格是:船底寬長五丈二尺,利用的木板厚二寸,大木當中以選用楠木為最好,其次是栗木。船頭底寬六尺,長九尺五寸,船尾底寬五尺,長九尺五寸,船頭頂部的大橫木長八尺,船尾呼應的橫木長七尺。全部船由船麵橫梁及其連接木頭(包含兩側肋骨、底梁和隔艙板)構成的構架一共有十四個,此中靠近船頭的龍口梁到船底的間隔為四尺,長一丈,建立中桅的使風梁一丈四尺,高出船底三尺八寸。船尾的後段水梁長九尺,離船底四尺五寸,船樓兩旁的通道共寬七尺六寸。這些都是初期漕船的尺寸規格,每艘漕船的載米量靠近兩千石(但每隻船每次隻是必須繳五百石便算足額了)。後出處漕運軍造的漕船,擅自把船身增加了二丈,船頭和船尾各加寬了二尺多,如許便能夠載米三千石了。運河的閘口本來隻要一丈二尺寬,還能夠讓這類船勉強通過。現在官用的旅遊船,大小規格完整與此不異,隻不過是船上艙樓的門窗加大一些,精修並裝潢一番罷了。
【譯文】
凡是身長將近十丈的漕船,要直立兩根桅杆,中間的桅杆豎在船中間再朝前兩個梁位處,兩端桅杆的位置要比中間的桅杆更靠前一丈多。運糧船中間的桅杆長的普通達八丈,短的則能夠會收縮非常之一二,桅身進入艙樓至艙底的部分長達一丈多,掛帆的處所要占去桅杆總長中的五六丈。兩端桅杆的高度還不及中間桅杆的一半,帆的縱橫幅度也不到中間的桅杆上所掛帆的三分之一。姑蘇、湖州六郡一帶運米的船,大多都要顛末石拱橋,並且又冇有長江、漢水那樣的風險,以是桅杆和帆的尺寸都要縮小。但是如果飛行到湖廣及江西等省的船,因為過湖過江會碰到俄然的風波,以是錨、纜、帆和桅杆等,都必須嚴格遵循規格來製作,如許才氣冇有後患。彆的,帆船的大小也要跟船身的寬度分歧,太大了會有傷害,太小了就會風力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