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西太後的體貼當代化、正視當代化,是無疑的。而當代化又是要從洋人那邊學來的。而從辛酉以來,她對洋人的態度就有了確切的竄改。她深知“內亂固宜亟平,內憂尤當早慮”的事理,而“海疆不靖”,則是因為“在事王大臣籌劃乖方而至”。她看出,花了大筆銀子去扶植水兵,不是個好體例;還不如用這筆錢來造頤和園,就在這園裡搞“當代化”玩玩來得穩妥、實惠。
北京政變後,載垣、端華、肅順被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定擬罪名,照大逆律淩遲正法。慈禧將載垣、端華兩位親王改成賜令他殺。端華之弟肅順改成斬立決。其他5人,原擬撤職,發往新疆效力贖罪。因為景壽是道光天子的半子,奕?的姐夫,慈禧對他的處罰改成撤職,仍留公爵並額駙品級,免其發遣。除穆蔭照原擬撤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外,匡源、杜翰、焦佑瀛均改成撤職,免其發遣。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太後再次垂簾聽政。
1908年,慈禧病逝,遵循大清常例,前麵加上“孝欽”,前麵加上“配天興聖顯皇後”為諡號。即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共二十五個字。
慈禧陵的重修工程用時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結束。重修後的隆恩殿與東西配殿,在修建質料的貴重、工藝的高深、裝潢的豪華等方麵均居於清朝皇後陵寢的首位。即便是與清朝皇陵比擬,某些皇陵也要比她減色很多。她的隨葬品之豪華也令人瞠目結舌,歎爲觀止。慈禧的隨葬品分為兩部分:生前置放於墓中金井裡的珍寶與下葬時的隨葬珍品。
預定1900年正月月朔光緒禪位大典兼愛新覺羅?溥?登極大典,年號寶慶,愛新覺羅?溥?之父愛新覺羅?載漪支撐義和團,導致八國聯軍打擊北京,慈禧曉得啟事後廢愛新覺羅?溥?為“大阿哥”。
刻薄與殘暴1861年11月2日,慈禧在以奕?為首的貴族、官僚和帝國主義的支撐下策動北京政變(又稱辛酉政變),從載垣、端華、肅順等8位讚襄政務王大臣手中篡奪政權,以垂簾聽政的名義登上了統治者的寶座。但是,穩固政權比篡奪政官僚困難很多。為了保持統治,她作出了一係列嚴峻的決策。此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對政敵的措置和清理獄訟。
1900年,義和團活動,百萬義和團扶清滅洋。慈禧對11個國度下戰帖,終究敗北。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後逃離北京。
中日甲午戰役失利後,帝國主義掀起了朋分中國的高潮,民族危急空前嚴峻。在維新派的影響下,光緒剋意變法。變法和反變法的鬥爭非常狠惡。1898年6月11日,慈禧麵告光緒:“前日禦史楊深秀、學士徐致靖言國事不決,良是。今宜專講西學,明白宣示。”因而,光緒公佈了由翁同?草擬的《定國事詔》,把講究西學,變法自強,作為清王朝的國策,使維新活動獲得了合法職位。但是,此次變法,觸及了清王朝的政治體製,而慈禧鼎新底線是祖宗之法不能變。跟著變法的深切,慈禧和維新派的分歧越來越大。特彆是康有為建議的仿先朝開懋勤殿一事,推舉英才,並聘請東西洋專門政治家共議軌製,將統統應革之事通盤籌算,然後實施,更是慈禧所不能接管。當光緒向慈禧提出這一要求的時候,“太後不答,神采非常。”從慈禧的神采,光緒感到變法已呈現危急。為了使變法能停止下去,康有為、譚嗣劃一暗害策劃,爭奪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以所部新建陸軍入京,圍頤和園,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因為固執派權勢強大,袁世凱又是一個投機分子,底子不成能站在維新派一邊。這場自上而下的鼎新失利了。譚嗣劃一6人被殛斃,康有為、梁啟超流亡外洋,一些參與或支撐變法的官員,遭到了升級、撤職、放逐的處罰。統統新政全被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