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卷一
《山海經》的版本很多,此中註釋本也稀有種,如晉人郭璞所撰《山海經傳》、明人王崇慶所撰《山海經釋義》、清人吳任臣所撰《山海經廣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經箋疏》等,都是較首要的。此中尤以郝注本為集大成之作。他針對前人研討《山海經》,尚存“辨析異同,刊正訛謬,蓋猶未暇以詳”的環境,因而博采眾家之長,“作為《箋疏》。箋以補註,疏以證經……計創通大義百餘事,是正訛文三百餘事,凡所指擿,雖很有根據,仍用舊文,因此無改,蓋放(仿)鄭君康成(鄭玄)注經不敢改字之例”。以是,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是一種較好且又通行易得的本子。今次註譯《山海經》,即取郝注本作為底本。而前麵所說的把原文中訛誤衍脫之字用圓括號和方括號標示出來,並不徑改,就是成心遵守“注經不敢改字”的原則,庶免拘泥之譏。
就因為《山海經》是一部綜合各種知識而顯得龐雜的古籍,以是,自古以來對它的性子眾說紛繁,而對它做的目次學分類也不同一。西漢劉歆在《上<山海經>表》中論其性子說:“內彆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蟲豸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以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看作是地理書。而後的曆代史籍目次很有同其說者,如《隋書·經籍誌》等,就把它列上天理類。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把《山海經》歸入數術略形法家之類,看作是巫卜星相性子的書。而後也不乏同其說者,如《宋史·藝文誌》就把它列入五行類。明朝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說:“《山海經》,古之語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類的書。清朝官修《四庫全書總目》在回嘴了諸家的說法和歸類後,以為“覈實定名”,應是“小說之最古者”,又看作是小說性子的書。清末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把《山海經》列入古史類,則看作是史乘。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山海經》稱作“古之巫書”。就《山海經》的性子及其成書來講,魯迅的結論是肯定不移的。
《山海經》是知識的山,是知識的海,並以它博識、豐富的內容和獨特、高超的設想力為古往今來的人們所稱道、所歎服,因此它不但是泛博社會科學和天然科學事情者研討的首要工具,並且也是泛博讀者朋友獲得很多當代文明、汗青、風俗等知識的寶庫。此書所記的山、水、國、民族、植物、植物、礦物、藥物等,除大部分是殊異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見的。但是,不管其是殊異的還是常見的,都是上古汗青、地理、民風的一個側麵。以是,要體味當代的山川地理、風俗風景、奇獸怪鳥、神仙妖怪、金玉珍寶、天然礦物、神話故事,不成不讀《山海經》。並且,《山海經》也為人們體味天然知識和當代某些充滿巫神禱告的社會餬口供應了貴重的質料。特彆是《山海經》中所儲存的為人們所熟知的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鯀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