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就在皇極天皇接管外使獻上的禮品時,中臣鐮足命佐伯連子麻呂脫手,但冇想到,平時剛毅英勇的佐伯連子麻呂現在卻膽怯起來,遲遲冇有脫手。就在這時,中大兄皇子拔出本身的劍刺傷了蘇我入鹿,佐伯連子麻呂這才壯起膽來,一劍刺入蘇我入鹿的喉嚨,割下了他的首級。而後用草蓆裹屍,棄於荒漠。蘇我入鹿被勝利誅殺後,中大兄皇子很快分化崩潰了蘇我氏的軍隊,蘇我入鹿的父親蘇我蝦夷也自焚而亡,蘇我氏一族今後一蹶不振,走向式微。
白村江海戰得勝後,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打擊日本本土,因而從664年起,破鈔巨資,前後修建了四道防地。特彆是在九州的太宰府建的“水城”範圍最大。所謂“水城”實際上是一座土壩,壩長1.2千米,底部寬80米,高十幾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除了在軍事上采納守勢以外,667年,中大兄皇子還將都城遷往了近江大津宮。
中日兩軍初次接戰的成果,據《舊唐書.劉仁軌傳》的記錄,“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初戰得勝後,日軍並冇有撤兵,而是於第二天結合百濟軍又再次向大唐水軍建議打擊,成果“大唐便自擺佈夾船繞戰,斯須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滅頂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樸市田來津仰天而誓,切齒而嗔殺數十人,於焉戰死”。
公元663年6月,中大兄皇子號令上毛野沖弱帶領2.7萬人向新羅建議打擊,篡奪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堵截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絡。不久,由孫仁師帶領的7000名唐朝救兵渡海達到熊津,與劉仁軌會師,唐軍軍勢是以大振。經諸將商討以後,製定了打擊周留的打算——劉仁願和孫仁師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軍從陸路打擊;劉仁軌、杜爽則帶領唐水軍與新羅水軍由熊津江入白村江口,溯江而上,從水長打擊。
百濟國被滅以後,原百濟王扶餘璋的部下福信及浮圖道琛率眾扼守周留城,抗擊唐軍。10月,福信調派使臣到日本,要求迎回在日本為人質的扶餘豐王子,並向日本求援,以圖複國。為了規複並擴大在朝鮮半島上的影響,中大兄皇子同意了百濟遺臣的要求,並於公元12月將都城從本地的飛鳥遷至本地的難波城。公元661年1月,監國的中大兄皇子在與百濟隔海相望的盤瀨設置了行宮。次年,日本向百濟贈送多量物質,日本本土則“補葺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籌辦渡海作戰。
公元645年6月12日,皇極天皇籌辦在板蓋宮大殿訪問來自朝鮮半島的使者,遵循以往天皇訪問本國使者的常例,把持朝政的大貴族蘇我入鹿必會參加。蘇我氏自蘇我稻目以來,擅權專政近百年,飛揚放肆,肅除異己,僭越皇權,橫霸於世,而蘇我入鹿,更是為人殘暴,乃至逼迫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自刎。傳說在山背大兄皇子死去的那一刻,天降祥雲,光彩奪目,而當蘇我入鹿昂首瞻仰時,天空卻俄然變成了玄色。
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產生在中日兩國汗青上的第一次正麵對決——白江村海戰,對日本而言,有著冇法消逝的主動意義,這場戰事固然以日本得勝而宣佈結束,但日本也從中熟諳到了本身與當時的唐朝所存在著的龐大差異,使其收斂了本身的傲氣與野心,以謙虛的姿勢全方位地向光輝光輝的中漢文明學習。而經此一戰,唐朝不但給了日本以深切的經驗,也更加穩固了在東亞文明圈的宗主職位。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場戰役冇有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