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甲午海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在大鳥圭介的唆使下,25日,傀儡當局拔除了與清朝的統統條約,並對清朝軍隊實施擯除。這一擯除行動的實施者是被傀儡當局“受權”的日本軍隊。這一天,日本陸軍開端向駐守朝鮮牙山的清軍建議進犯,水兵則在朝鮮的豐島海麵突襲清朝兵艦,擊沉運兵船“高升”號。8月1日,清當局與日本同時宣戰。“甲午戰役”由此拉開序幕。

國度之間的乾係與人際乾係非常近似,倘若身邊所立是個強勢的人,恐怕會給心機帶來難以言說的壓力,不管阿誰強勢的人究竟上是如何的麵慈心善。因而被影響的這小我要麼闊彆對方,要麼打倒對方。當19世紀末的日本遠眺大清王朝的背影時,心中所想大抵也是如此。當然,當時的環境剛好相反,日本正在崛起,而大清朝正在式微。固然如此,作為鄰國,清朝的背影還是不成製止地遮住了日本往更遠處“瞭望”的視野,這令日本“寢食難安”。正如當時鼓吹對外侵犯的日本輔弼山縣有朋說的那樣:“日本不但願有一個強有力的天子,日本所但願的是受日本節製的無能天子統治下的無能國度。”

這年,朝鮮發作東學黨農夫叛逆,朝鮮當局要求清當局出兵幫手彈壓。清當局前後派葉誌超、聶士成率兵赴朝,日本也不甘人後,向朝鮮派出軍隊。而此時,東學黨農夫叛逆已告結束,日本已無出兵朝鮮的藉口,但是,日本並冇有停止向朝鮮出兵,反而增派了軍隊。7月12日,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電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目前有采納決然措置之需求,無妨操縱任何藉口,當即開端實際施動”。23日,大鳥圭介帶領駐朝日軍攻占朝鮮王宮,拘禁了李熙,建立了傀儡當局。

清朝出兵朝鮮,很快抓捕了插手“壬午兵變”的兵士,以閔妃為首的外戚個人重新節製了朝政。而日本方麵則派出了1500名流兵和四艘兵艦,要求朝鮮補償在兵變中的統統喪失,並且還獲得了在朝鮮駐軍的權力。由此,日本加快了節製朝鮮的法度。1884年12月4日,在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的策劃下,由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等貴族青年構成的親日派構造“野蠻黨”,以“打倒清國”為標語,策動政變,顛覆了親中當局,建立了由親日派主導的新當局。親中派要求清朝出兵平亂,因而,清廷派袁世凱以庇護藩屬國為名,於6日率兵進入朝鮮王宮,殺死野蠻黨魁首及大臣幾十餘人,而策劃政變的竹添進一郎則焚燬使館後,叛逃返國。

《馬關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其首要內容為清當局承認朝鮮是“獨立”國度,不再與清朝有藩屬乾係;開放沙市、重慶、姑蘇、杭州四地為互市港口,日本有權在這四地派駐領事官;將遼東半島、台灣及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付日本2億兩軍費。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帶領他的第二軍在榮成灣龍鬚島登岸,於30日共同水兵對威海衛及停靠於港內的北洋海軍建議持續性進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楊用霖前後他殺就義。2月17日,威海衛水兵基地淪陷,北洋海軍全軍淹冇。

9月15日,1.6萬日軍向駐守在平壤的1.7萬清軍建議打擊。在太原鎮總兵馬玉崐、高州鎮總兵左貴重的批示下,清軍屢挫日軍守勢,戰至中午,日軍毫無所獲,不得不停息進犯,退回駐地。此時的情勢於清軍無益,但是就在這時,清軍統帥葉誌超卻貪恐怕死,竟然舉起白旗,停止了抵當,並且率軍向後撤退,15晚,日軍占據平壤。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