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侵占琉球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1654年,因為清朝的乾預,日本權勢退出了琉球王國,為感念恩德,1655年,琉球王國再次遣使來清朝朝貢。這回使者上繳了明朝的印信,但願能獲得正式的封號。因而,順治天子向琉球王國公佈了《敕琉球詔》,封琉球國王為尚質王,確認了琉球王國作為清朝屬國的職位,規定了琉球王國的朝貢時候和所行職員的數量。到了康熙元年,康熙天子再次向琉球王國公佈了《敕琉球詔》。在這份聖旨中,對琉球王國王位擔當做了詳細規定,隻要被清朝敕封今後才氣稱王,冇有敕封前,隻能稱作世子。

琉球情勢的急劇惡化讓清廷認識到了題目的嚴峻性。1879年3月,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來到中國,李鴻章但願格蘭特能從中調停此事。但當格蘭特停止補救時,日本人卻拿出《北京專約》當中“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中國不指覺得不是”一條,以為既然清當局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就即是承認了琉球是日本的領地,這讓格蘭特束手無策,也讓清廷啞口無言。至此,因清廷的敗北無能,終究未能竄他日本侵犯琉球國的究竟。

1871年11月27日,一艘載有66名前去中國停止貿易的琉球人的船隻,在返國途中因遭受颶風,漂到了今台灣南部,船上一些人因同台灣本地的牡丹社民產生牴觸而被殺,其他人則由清當局送回琉球。這一事件被清廷稱為“牡丹社事件”。

嚐到長處的日本,完整看清了與本身一水之隔、大清朝這個“龐然大物”,竟然是如此的軟弱。世人皆有欺軟怕硬的劣性,在好處麵前表示得特彆較著。因而,琉球成了一次摸乾脆的行動,成了鞭策“大陸政策”最強的助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