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尊王攘夷與倒幕運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為了穩固權力,1863年,“公武合體派”擯除了“尊王攘夷派”在京都的權勢,把握了政局的主導權。1864年,幕府對“公武合體”停止鼎新,建立了由幕府和各地強藩大名構成的參體味議,這實際上又詭計架空天皇的權力。

安政五年,即1858年7月,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迫於美國壓力,在冇有孝明天皇敕許的環境下,獨自與首任美國駐日本領事哈裡斯簽訂了《日美修好互市條約》。這一行動引發了天皇的不滿。一些主張攘夷的強藩藩主策劃天皇下詔,拒不批準簽約,並曆數幕府喪權辱國的行動,號令各領國起來抵擋幕府。

1868年1月26日,1.5萬名幕府軍兵分兩路朝京都進發,第二天淩晨,一起8000人來到京都四周的伏見,另一起7000人來到鳥羽,籌辦對京都構成包抄。倒幕派當即構造氣力最強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分兵禦敵。當時的倒幕甲士數隻要幕府軍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們設備精美,士氣昂揚,並且還遭到百姓的擁戴和支撐。

為了不在兩邊之間形成更大的對峙,也為了獲得權力的均衡,幕府實施了所謂的“公武合體”。“公武合體”實際上是幕府和天皇相互讓步的產品,由此,本來支撐“攘夷”的孝明天皇也轉而支撐“公武合體派”,並將本身的mm和宮嫁給了幕府的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天皇朝廷但願以這類體例使“公武合體”得以穩固,天皇的權威也能是以加強。但是天皇的行動讓一部分“尊王攘夷派”非常不睬解,他們紛繁表示反對天皇與幕府結合。

佩裡武力叩關,使得德川幕府突破常例,問政於京都的孝明天皇,這一行動不但進步了天皇的職位,也透暴露日趨式微的幕府統治正在慢慢落空本身的權威。跟著大量攘夷派人士堆積到京都天皇的麾下,其對峙的“攘夷論”看法與本來就在京都占有統治職位的“尊王”思惟相互融會,構成了儘忠天皇,擯除外夷的“尊王攘夷”思惟。

長達260年的江戶期間,與這位最長命的德川幕府將軍一起,跟著德川幕府統治的結束都沉入了汗青的深淵當中,成了僅供回想與追思的過往。但是,時候對此未表示出涓滴的憐憫與顧恤,隻是頭也不回地持續疾走向前,因為接下來的日子能夠會更出色。

固然京都的“尊王攘夷派”遭到擯除,但是處所強藩的“尊王攘夷”還是如火如荼。長州藩和薩摩藩是處所“尊王攘夷”的中間,他們擯除了幕府派駐本地的官員,對美、英等國的船隻和職員停止炮擊和殛斃。這一行動引發了西方列強的不滿,美、英、法、荷等四國對長州藩和薩摩藩停止了峻厲的抨擊,迫使兩藩屈就,並要求補償戰役喪失。而此時,對“尊王攘夷”愈演愈烈的長州藩和薩摩藩激烈不滿的幕府也策動了對兩藩的征討。在內乏外攻之下,長州藩和薩摩藩隻好向幕府屈就,保守權勢重新把握藩政,“尊王攘夷”誌士被迫流亡。

看到新天皇的一係列行動後,為了摸索天皇的企圖,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以退為進,向朝廷提出辭去將軍一職。倒幕派以為其是在冒充遲延,因為德川慶喜即便離職,還是具有大量的直轄領地和武裝,這些都對天皇權力構成威脅。倒幕派決定對德川慶喜的權勢采納完整的打擊,但是冇等他們脫手,德川慶喜卻先動手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