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_黑船來航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1856年8月21日,按照《日美修好條約》的規定,頓賽德・哈裡斯作為首位美國駐日本總領事,乘兵艦來到日本下田港。於9月4日,鄙人田開設領事館並停止了升旗典禮,成為第一個駐日本的本國使節。

在浩繁的定見中,“攘夷派”的觀點占了上風,此時在位的孝明天皇也是一名“攘夷派”,在他的支撐下,京都的天皇朝廷一時候成了“攘夷論”的大本營。

日本與美國簽訂條約開啟了與西洋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序幕。1854年10月14日,日本與英國簽訂了《日英修好條約》,同意向英國開放長崎、箱館兩港,賜與英國最惠國報酬,承認英國批示官有權措置違背日本法律的官兵,實際上承認了英國在日的治外法權。

1854年2月13日,佩裡帶領美國最早進的7艘蒸汽戰艦呈現在江戶灣小柴衝,這7艘船體堅毅龐大的艦船首尾相銜,統統的炮口全都齊刷刷地指向海岸。佩裡決定,如果日本方麵分歧意美國的建國要求,就立即對江戶海岸停止炮轟。

幕府的態度讓趾高氣昂的佩裡非常不滿,他向幕府官員提出,僅僅救護罹難海員或供應物質是遠遠不敷的,日本必須開放長崎以外的港口並當即與美國訂立條約。為了給幕府施加壓力,佩裡號令艦隊官兵在橫濱海岸登岸,儘情突入民家、商店,騷擾本地百姓,而海上的戰艦也做好了隨時開戰的籌辦。佩裡還特地聘請幕府官員登艦觀光,讓他們切身材味美國的強大武力。

一小我能夠竄改一個國度的運氣嗎?對於彆的國度來講,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但如果問日本人,大多數都會點頭稱是。在不斷地點頭中,他們的腦海中能夠還會閃現那小我的名字――佩裡。恰是這小我,帶領著一支艦隊,用武力打單的手腕強行翻開了日本的國門,讓這個國度今後走上了波瀾壯闊的竄改之路。

美國黑船固然分開了日本,但是它武力威脅日本建國的要求卻給幕府留下了不得不麵對的困難。為了聽取定見,幕府要求各領國遍及會商,獻計獻策。與此同時,幕府一改常例,將佩裡來日要求建國之事彙報給了京都的天皇,谘詢天皇對此事的定見,這實際上是將交際權轉交給了皇室,也即是拔除了天皇不得過問朝政的規定。幕府的權威因為佩裡的武力叩關而遭到了嚴峻的減弱。

條約簽訂後,兩邊互贈禮品。美國送給日本的都是代表西方最新科技的產品,如電報機、鐘錶、望遠鏡、紡織品、蒸汽火車模型和大炮。為了向日本人揭示蒸汽火車的機能,隨佩裡艦隊而來的工程技術職員在橫濱鋪設了鐵軌,然後燒煤開動,麵對隆隆作響、車輪飛滾的蒸汽火車,圍觀的幕府官員看得目瞪口呆。比擬之下,日本方麵贈送給美國人的禮品就顯得有些寒酸,除了大米、白酒,就是紙扇、漆器,都是一些農產品和傳統手工成品。從禮品上,日本人熟諳到了本身與美國人的龐大差異。

幕府在江戶四周的橫濱為美國人設立了歡迎所,此處也是兩邊停止構和的地點地。在此次構和中,幕府同意庇護罹難海員,向過境的美國船隻供應煤炭、淡水、糧食等物質,但除此以外,回絕和美國訂立互市條約,開放港口。

1855年2月7日,日本與俄國訂立了《日俄修好條約》。通過條約,俄國獲得了撫島以北的日本固有國土千島群島,並初次將領事裁判權寫進條約文字。看到西方列強一個個在跟日本簽訂的條約中獲得了龐大好處,與幕府保持了200餘年來往的荷蘭心有不甘,也開端蠢蠢欲動起來。1856年1月30日,兩邊簽訂了《日荷修好條約》,這項條約的簽訂使荷蘭不費吹灰之力便均沾了美、英、俄三國對等的權益,荷蘭在日本的權勢更加強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