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輔大唐_吳茱萸湯治療頭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餘頗茫然,不得已再詳詢病史,當問及“頭痛時噁心嘔吐否”時,患者答:“不嘔吐,隻覺噁心,痛劇時吐出淨水少量。”餘茅塞似開,複察其舌脈,固無寒象,然亦無任何熱象。遂放膽書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各15g,黨蔘、大棗各30g。囑其試服一劑,少量頻服,如有不良反應,當即停藥。

一週後患者來告:“服完一劑,無不良反應,頭痛已六日未發;本日痛一次,甚輕微,亦不噁心,未服去痛片,約半小時痛漸止。”效不更方,續予上方三劑,察看一月,頭痛未發。為穩固計,本方小其製:吳茱萸、生薑各10g,黨蔘、大棗各15g,勸其再服6劑。患者於6月30日返回嶽池。同年12月尾餘曾專函追訪,知其半年間安然無恙。

例3:陳某,男,16歲,樂山六中門生,病曆號:住院9066、門診48009,1988年1月2日診:半年前開端頭昏頭痛,兩月後果感冒高熱(39℃),頭痛驀地減輕,伴昏睡、嘔吐、瞳孔散大、視物恍惚、咽喉腫痛、吞嚥困難,急入我院搶救。西醫診斷:①病毒性腦炎;②顱內占位性病變?(後經華西醫科大學、CD陸軍總院CT掃描否定)住院半月間,曾兩次下達病危告訴。經極力救治,以上危象消逝,但頭痛未止,乃出院服中藥。當時首要證候是:兩側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一日夜發作3次,每次約2小時,疼痛時頻吐稀涎,伴咽痛。先服丹梔清閒散合銀翹散加減17劑無效,改服蒼耳散、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合吳茱萸湯加味(複方藥物多達19味,此中有吳茱萸、生薑各3g,黨蔘、大棗各10g)20劑,亦無較著結果。刻診:證候如前,邇來更增煩躁不安,口乾,連連飲水不能解渴,納差,大便偏稀,舌質紅,邊尖密佈小紅點,苔白微黃厚膩,脈弦滑略數。

考慮頭痛豐年,或宜緩圖,囑其每日朝服補中益氣丸,晚服歸脾丸各10g。連服一月,麵色轉紅潤,精力亦抖擻,而頭痛發作仍舊。

按:本例頭痛,實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滿身證候和舌脈,卻有氣血不敷之象。但補益氣血,頭痛仍然仍舊;獨投吳茱萸湯,竟獲病癒。辨證之關頭,在於抓住特性性證候――頭痛伴噁心、嘔吐淨水。

按:本例頭痛,亦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滿身證候和舌脈。患者之脾氣、舌脈等頗似肝鬱或肝旺;從常常感冒,感冒必發,以及服本方合玉屏風散20劑根基治癒等綜合闡發,明顯兼挾衛陽不振之病機。然深思初服吳茱萸湯一劑頭痛若失,疾病之本質便昭然若揭矣。辨證之關頭,亦在於抓住特性性證候――頭痛伴噁心、嘔吐稀涎。

按:本例頭痛,不但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滿身證候和舌脈,反而閃現一派熱象,最能令人目炫。按照病史和藥效猜測,約莫是寒凝冷結耐久留著,體內陽氣不能暢舒,轉鬱而作熱,或陰霾寒氣迫陽氣上浮,故而閃現一派浮熱上衝之象。其辨證之關頭,一是抓住特性性證候――頭痛伴嘔吐稀涎;二是連絡病史綜合闡發,透過浮熱之征象,暴 ** 寒之本質。

例1:鄧某,女,38歲,嶽池縣婦聯乾部,1984年3月15日診:頭頂偏左疼痛幾次發作18年,把柄有牽掣和跳動感,劇時臥床不起,兩三日一發;每次發作,必服去痛片才氣逐步減緩。曾經本省數家病院查抄,未予確診;迭用中、西藥物,始終未能節製發作。刻診:近年來頭痛愈發愈頻,精力不振,顏麵略帶踏實,納食、二便尚可,月經根基普通,舌淡紅苔薄白,脈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