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幣四布當釿30000元
圓貨幣貝益四化150元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代因循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
太和五銖小平小樣200元
銳角布公100元戰國中、前期,韓,魏等地,青銅,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方足布奇氏280元
銳角布涅金2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5000元
貝幣天然貝10元利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一於新石器期間晚期,曾亦利用貨幣之服從;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期間。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小布一百布幣2000元始建國二年鑄行,王莽為了大改貨幣增寶貨製,貨布十品亦在此中,從小布到大布各長一分,相重一銖,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長寸五分,重15銖,至大布黃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十種,每種中線紋分通頂,不通頂兩種,大布黃千亦有鐵錢,傳世大布黃千較多。
永安五銖背“土”400元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聽民與官鑄,銅材,大小不一,錢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連內郭,徑2.5CM,重5.5克,輕小者1.8CM,重僅2克,背有四出紋,土字者少見。
布泉北周鑄40元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始鑄,一當五枚五銖錢並行,錢文玉筋篆,泉字中豎不竭,表裡郭齊備,與新莽布泉有所分歧,徑2.5CM,重4.3克,亦分大小兩種,此錢係北週三大名泉之一。....
貨幣普品1元
三國兩晉南北期間,政治分裂,社會動亂,貨幣經濟的生長遭到了嚴峻的停滯。三國期間,各國錢製因為分歧的經濟根本構成了各自的特性,曹魏立國之初,一度拔除舊錢,改用帛買賣。魏明帝太和元年規複利用形同漢製的五銖錢,貨值相對穩定。吳、蜀兩國則因國力不濟實施變相的通貨收縮政策,接連鑄行很多項目代價與實際代價相離開的大額銅錢。
五銖陳文帝小平20元
四銖小平100元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鑄。仿五銖而略小,麵無內郭,四銖二字為篆書,重如其文,徑2.25CM,重2.4克,少數麵穿高低各一星,麵文亦有錯範重文者
尖足布中陽400元
貝幣骨貝25元
方足布同是150元
壯布七百布幣2000元
豐貨小平篆書300元
王莽代漢,托古改製,幣製極度混亂。自居攝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間。王莽公佈一係列竄改幣製的法律,禁五銖,行新錢,前後規定的貨幣連三十餘種,其情勢仿照周製,品級龐雜,利用不便,不敷值的大額貨幣濫借苛法強迫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利,新莽改製爲獲得政治結果,非常重視器物製作的精準,遺存的新莽貨幣形製精彩,幣文雋秀,在鍛造技術上有其獨到之處。
五銖隋鑄小平3元
半兩漢朝複式錢250元
環錢西周1200元
方足布550元
釿布安邑一釿600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期間,是中國貨幣生長史上的一個首要竄脫期,即中國銅錢由銖兩體係向唐宋年號、寶文錢製竄改的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