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逼 經道搖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也。經,常也。道,路也。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傷之則動搖。
腎水虧 六味擬 六味地黃丸為補腎水之主方,景嶽左歸飲、左歸丸亦妙。推之三才湯、八仙長命丸、都氣丸、天王補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一蟲痛 烏梅丸 蟲痛,時痛時止,唇舌上有白花點,得食愈痛。蟲為厥陰風木之化,宜烏梅丸。
景嶽出 著新方 明・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山陰人。著《類經質疑錄》。全書所用之方,不過新方八陣,實在不敷以名方。古賢人明造化之機,探陰陽之本,製出一方,非能夠思議及者。若僅以熟地補陰,人蔘補陽,薑附祛寒,芩連除熱,隨拈幾味,皆可名方,何必然為某方乎?石頑續 溫補鄉 張璐,字路玉,號石頑,國朝人。著《醫通》,立論多本景嶽,以溫補為主。
中風第二
赤豆散 下血標 糞前下血為近血,《金匱》用當歸赤小豆散。
脹滿蠱脹第十二(水腫參看)
閉與脫 大分歧 風善行而數變,其以是變者,亦因人之臟腑寒熱為轉移。其人臟腑素有鬱熱,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而風為熱風矣。其人臟腑本屬虛寒,則風水相遭,寒冰徹骨,而風為北風矣。熱風多見閉症,宜疏浚為先;北風多見脫症,宜溫補為急。
金匱秘 細心看 《金匱》明顯用半夏,先人諸書,皆以半夏為戒。毀聖之說,倡自何人?君子惡之!若反胃 實可歎 食得入而很久反出,名為反胃。
元陽傷 八味使 崔氏腎氣丸,後報酬八味地黃丸。立方之意,原為暖腎逐水,非補養元氣。明・薛立齋及趙養葵始用以溫補命火,時醫遂奉為溫補腎命之主方。景嶽右歸飲、右歸丸皆本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還少丹代之;陽虛極者宜近效白朮湯。
真武劑 治其源 經雲∶其標在肺,其本在腎。真武湯為治喘之源也。
李唐後 有令媛 唐・孫思邈,華原人,隱居太白山。著《令媛方》《令媛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校訂,後列《禁經》二卷。今本分為九十三卷。較《金匱》雖有浮泛偏雜之處,而企圖之奇,用藥之巧,亦自成一家。
平衝逆 泄奔豚 衝氣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湯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臍下動氣,久則上逆衝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安之。
桂苓類 腎氣論 仲景雲∶氣短有微飲者,宜從小便去之,桂苓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遵之經 斷自我 《原病式》十九條,俱本《內經・至真要大論》,多以火立論,而不能參透經旨。如火之平氣曰升明,火之過分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真假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脹為病 辨實虛 脹者,脹之於內也。虛脹誤攻則壞,實脹誤補則增。
喑 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 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於地也。口開、目合,或上視、放手、遺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滿拒按 七物祛 腹滿拒按,宜《金匱》濃樸七物湯,即桂枝湯小承氣湯合用,以兩解表裡之實邪也。
取法上 得慈航 取法乎上,僅得此中。切不成以《醫方集解》《本草備要》《醫宗必讀》《萬病回春》《本草綱目》《東醫寶鑒》《馮氏錦囊》《景嶽全書》《薛氏醫按》等書,為快速體例也。今之醫輩,於此書並未觀看,止取數十種庸陋之方,冀圖幸中,更不敷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