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_第5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乾薑 黃芩 黃連 人蔘(各一錢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木防己湯(《金匱》) 人膈中清虛如太空,然支飲之氣乘之,則滿喘而痞堅,麵色黎黑,脈亦沉緊。得之數旬日,醫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湯開三焦之結,通高低之氣。

小柴胡湯柴胡(四錢) 人蔘 黃芩 炙草 生薑(各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水二鐘,煎一鐘,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蔘,加栝蔞二錢。渴者,去半夏,加人蔘七分、栝蔞根二錢;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錢半;脅下痞 ,去大棗,加牡蠣二錢;心下悸、小便倒黴者,去黃芩,加茯苓一錢);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蔘,加桂枝一錢五分,溫覆取微似汗愈;咳者,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一錢,乾薑一錢五分。

己椒藶黃丸 (《金匱》) 治腹滿口舌枯燥,腸間有水氣。

三層茴香丸 治統統疝氣如神。

或用各三錢,水三鐘,煎八分,溫服。服後啜熱粥。若臍上築者,去術,加桂;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二錢;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渴欲飲水者,加術;腹痛者,加人蔘;寒者,加乾薑;腹滿者,去術,加附子;服湯後如食頃,啜熱粥,微自溫,勿揭衣被。

徐忠可曰∶俗謂陳皮能減參力,此不唯陳皮,且加枳實之多,補瀉並行,何其妙也。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蔞根三錢,附子五分。產後痙症,十中隻可救一,除此方外,無一善方。

人蔘敗毒散方見《痢疾》。

生鐵落飲 治傲慢不避親疏。

白朮 川芎 川椒 牡蠣為末,酒服一錢匕。今用一錢,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加川芎;心煩吐痛不食,加細辛、半夏服之,後更以醋漿服之。複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汁服之。病雖愈,服勿置。

鮮竹葉(四十九片) 葛根(三錢) 防風(一錢) 桔梗 桂枝 人蔘 附子(炮) 甘草(各一錢)大棗(五枚) 生薑(五錢)水三杯,煎八分,溫服,溫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頭項強,加附子五分,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二錢。

小青龍湯麻黃(去根節) 白芍 乾薑(不炒) 甘草 桂枝(各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子(一錢) 細辛(八分)水三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五分。小便倒黴,小腹痛滿,去麻黃,加茯苓四錢。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論雲∶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時法用茯苓四錢代之,即豬苓、澤瀉亦可代也,但行道人當於方後說明。

麻仁丸火麻仁(二兩) 芍藥 枳實(各五錢) 大黃 濃樸(各一兩)研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以知為度。

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理中丸烏梅丸四方俱見《傷寒》。

當歸四逆湯當歸 桂枝 白芍(各三錢) 甘草(炙) 木通 細辛(各二錢) 大棗(八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擘)水三杯,煎八分,溫服。寒氣盛者,加吳茱萸二錢半,生薑八錢,以水二杯,清酒二杯,煮取一杯半,溫分二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