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_第5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白虎湯石膏(八錢,碎綿裹) 知母(三錢) 炙草(一錢) 粳米(四錢)水三杯,煎一杯,溫服。

眩暈方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見《親信痛》。

或用各三錢,水三鐘,煎八分,溫服。服後啜熱粥。若臍上築者,去術,加桂;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二錢;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渴欲飲水者,加術;腹痛者,加人蔘;寒者,加乾薑;腹滿者,去術,加附子;服湯後如食頃,啜熱粥,微自溫,勿揭衣被。

消渴方

白頭翁湯白頭翁(一錢)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一錢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溫服。餘詳於《時方妙用・附錄傷豪門》。

婦人科方

厥陰

方見《腹痛》。

通脈四逆加人尿豬膽湯乾薑(六錢) 甘草(四錢) 附子(二錢,生用)水三鐘,煎八分,加豬膽汁一湯勺、人尿半湯勺,溫服。

白通湯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生用) 蔥白(二根)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青礞石(三兩,研如米大,同焰硝三兩,用新磁罐內封固,以鐵線紮之,外以鹽泥封固,過研末。水飛,二兩實)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黃(酒蒸) 黃芩(炒,各八兩)共為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至二錢,食遠沸湯下。

即小半夏湯加茯苓四錢。

腎氣丸六味湯炙甘草湯三方俱見《虛癆》。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 火線有人蔘,吐下後水邪因虛而結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實結者,雖愈而三日複發,又與火線不該者,故用此湯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輸水道,芒硝峻開堅結也。又此方與小青龍湯,治吼喘病甚效。

熟地(七八錢) 山茱萸 懷山藥 茯苓 枸杞(各三錢) 細辛 炙草(各一錢) 川芎(二錢) 肉蓯蓉(酒洗,切片三四錢)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鮮竹葉(四十九片) 葛根(三錢) 防風(一錢) 桔梗 桂枝 人蔘 附子(炮) 甘草(各一錢)大棗(五枚) 生薑(五錢)水三杯,煎八分,溫服,溫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頭項強,加附子五分,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二錢。

甘麥大棗湯甘草(三錢) 小麥(二兩六錢) 大棗(十枚)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桂枝加芍藥湯桂枝 生薑(二錢) 大棗(四枚) 芍藥(六錢) 炙草(二錢)水三杯,煎一杯服。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蘇 茯苓(各三兩) 陳皮 白朮 濃樸 半夏曲 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歌曰∶白濁多因心氣虛,不該隻作腎虛醫。四君子湯加遠誌,一服之間見效奇。

傷寒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校∶十黍為一銖,約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兩)為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澤瀉應一兩二錢五分。豬苓、白朮、茯苓各應七錢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約八九分。餘用二錢)愚按∶臍下動氣去術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朮,方能製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朮,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