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_第6章 附錄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肺說

江 庵《本草備要》後附此,宜熟讀之,無庸再著。

膽說

手心主說(即心包絡)

腎說

大腸小腸說

肺,金臟,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漫衍清濁之氣,以行於諸臟,使沛然莫禦也。《內經》曰∶肺惡寒。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勿隻守火克金之一說也。(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三焦說

聞聲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氣也。焦者,熱也,滿腔中熱氣布護,能通調水道也。為心包絡之腑,屬火。上焦不治,則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頭緒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言其能得氣化,而津液外出,津潤於外相也。若水道之專司,則在三焦之腑。故經雲∶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熱氣布護,使水道下出而為溺也。《內經》兩出字∶一為外出,一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茲特辨之。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氣海之元氣足,則津液旁達不窮,而肌腠外相皆因以光滑也。

《靈蘭秘典論》雲∶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定奪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竄改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大腸,傳道之官,竄改出焉,屬金,為肺之腑。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屬火,為心之腑。人納水穀,脾氣化而上升,腸則化而降落。蓋以腸者,暢也,以是暢達胃中之氣也,腸暢達則為平人,不然病矣。

左肝右肺形呈頰,心額腎頤鼻主脾。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為一官,恐錯簡耳。《刺法補遺篇》雲∶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采此補入,方足十二官之數。

(出《景嶽全書》。張心在增潤之)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短語告兒科,天花麻疹虔占驗。

春夏秋冬長夏時,青黃赤白黑隨宜。

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舊訣以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以沉、微、遲、緩、濡、伏、弱、澀為八裡,以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為九道,李瀕湖、李士材插手數、革、散三脈,共二十七字,實難摸索。必得其眉目如治絲者,始有條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腸、膀胱俱在此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此照《內經》分發之法),八綱易見是良規(浮主表,沉主裡,二脈於指下輕重辨之,易見也。遲主寒,數主熱,二脈以息之至數分之,易見也。大主邪實,細主正虛,二脈以形之闊窄分之,易見也。長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脈以部之是非分之,易見也。以此八脈為綱。其他諸脈,辨其兼見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起四句,總提把脈之大法也)。胃資水穀人底子(脈屬肺而肺受氣於胃),土具沖和脈委蛇(不堅直而和緩也,脈得中土之活力如此,此以察胃氣為第一要)。臟氣全憑生克驗(審臟氣之生克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有害)。天時且向逆從窺(推天運之順逆為第三要。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氣候不該)。陽為浮數形偏亢(仲景以浮、大、動、滑、數為陽,凡脈之有力者俱是,陰則沉遲勢更卑(仲景以沉、澀、弱、弦、遲為陰,凡脈之有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陰陽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脈病之宜忌,為第四要)。外感陰來非吉兆(外感之證,脈宜浮洪,而反細弱,則正不堪邪矣),內虛陽實際堪悲(脫血以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諸凡偏勝皆成病(偏陽而洪大,偏陰而�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