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力的另一首要表現在對擲彈筒的利用。抗日戰役期間,日軍步兵設備有兩種擲彈筒,一種是初期的十年式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508毫米,重2.5公斤,最大射程600米;另一種是前期的八九式重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610毫米,重4.7公斤,發射公用擲榴彈最大射程670米,而發射九一式手榴彈可達1200米,幾近相稱於一門小炮。一個能夠照顧16枚擲榴彈的二人擲彈筒小組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實戰中的400米內射中率高達85%到95%。打擊戰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從一線步兵作戰,主衝要擊中國軍隊的機槍火力點。在淞滬會戰中,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日軍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中國軍隊最後是冇有擲彈筒的,1940年八路軍兵工部分開始仿造,1941年4月才仿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