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見《漢書・東方朔傳》。
[3]秦二世胡亥繼位時二十歲,卒年二十四歲。
[16]郭解故事見《史記・遊俠傳記》。
[2]西漢前幾任天子順次是:高帝劉邦,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文帝劉恒,景帝劉啟,武帝劉徹。但普通不將前後少帝計算在內。
[15]李廣事見《史記・李將軍傳記》。
[1]本節所述張湯及其他苛吏事,如無另注,均見《史記・苛吏傳記》。
[9]見《韓非子・揚權》。
[8]本節闡述亦請參看吳曉波《浩大兩千年》。
[27]本節所據,如無另注,均分見《史記》之《袁盎晁錯傳記》和《吳王濞傳記》。
[4]酎金奪爵人數見《漢書・武帝紀》;推恩封侯人數見《文獻通考》卷二六七。
[15]本章所述亦請參看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楊鴻年和歐陽鑫《中國政製史》、韋慶遠和柏樺《中國官製史》、陳茂同《中國曆代職官沿革史》、吳宗國主編《中國當代官僚政治軌製研討》、孔令紀主編《中國曆代官製》(齊魯書社版)、徐連達編著《中國官製大辭典》。
[26]見《漢書・賈誼傳》。
[12]見《漢書・武帝紀》、《史記・儒林傳記》、《資治通鑒》卷十九。
[21]以上見《史記・風趣傳記》、《漢書・東方朔傳》。
[8]司馬光曾說,劉邦終究不立快意,是因為“知群臣心皆不附趙王”,見《資治通鑒》卷十二。
[21]見《史記・平準書》。
[27]見《史記・大宛傳記》。
第一章
[10]見《漢書・高帝紀》。
[19]見《鹽鐵論・本議》。
[23]西漢十一帝,有廟號者五人:高帝劉邦,廟號高祖;文帝劉恒,廟號太宗;武帝劉徹,廟號世宗;宣帝劉詢,廟號中宗;元帝劉,廟號高宗。
[16]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20]本節所述西漢官製,請參看《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誌》、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楊鴻年和歐陽鑫《中國政製史》、韋慶遠和柏樺《中國官製史》、陳茂同《中國曆代職官沿革史》、吳宗國主編《中國當代官僚政治軌製研討》。
[3]見《漢書・外戚傳》。
[14]見《漢書・百官公卿表》。
[14]見《史記・平準書》。
第二章
[21]見《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12]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7]關於董仲舒,詳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
[19]見《史記・孔子世家》。
[14]見《漢書・霍光金日傳》。
[22]見《資治通鑒》卷二十二。
[16]見《漢書・武帝紀》。
[14]見《史記・吳王濞傳記》。
[28]見《漢書・爰盎晁錯傳》。
[2]見《史記・汲鄭傳記》。
[9]見《史記・劉敬叔孫通傳記》,下同。
[15]以上數據見《史記・平準書》。
[10]請參看《漢書・百官公卿表》、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5]“君子謀道不謀食”,見《論語・衛靈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見《孟子・經心下》;“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見《論語・子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