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_第3章 孫劉聯盟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明顯,這隻能實實在在地算賬。

劉備說:這是甚麼話!聊以忘憂罷了。

是啊,諸葛亮不是“可就見,不成屈致”的嗎?他如何會主動去見劉備?他既然已經見過了劉備,劉備又如何還需求三顧茅廬?以上說法,可靠嗎?

做不成齊桓、晉文,那做甚麼?

孫權則由劉備上表朝廷,保舉為徐州牧。他乃至有能夠遠遠見過曹操一麵。建安十八年(213)春,曹操與孫權在濡須(今安徽有為)相持不下,孫權便坐了一條劃子到曹操的水虎帳中轉了一圈,還讓吹鼓手吹打掃興。因而曹操喟然感喟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實在魯肅的話,孫權聽出來了,特彆是“漢室不成答覆,曹操不成卒(猝)除”這兩句。此中奇妙,則不言而喻:漢室不成答覆,由霸業而帝業就是能夠的;曹操不成卒除,先三分後一統就是必須的;孫權的線路既然是與曹操劃江而治,南邊對抗北方就是必定的。

獻策時候:公元200年

劉表病故後,政治上極其敏感的魯肅當即認識到此事的首要性,便以記唸的名義出使荊州。走到江陵得知劉琮投降的動靜,又當即北上與劉備相會於當陽長阪。

可惜曹操的設法完整落空。孫權冇被嚇著,反倒與劉備結合,一把火把他燒得焦頭爛額。劉表固然死了,劉備卻強大起來。江陵固然到手,卻又丟了,即是冇有。曹操獲得的,隻要襄陽。但是,江陵仍然在對方手裡,他的腳步卻再也不能邁太長江。

厥後孫權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上麵隻要八個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彆的又附了一張紙,上麵也隻要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不降曹,就隻要聯劉,這叫彆無挑選。

隆中對

建安十二年,曹操安定了北方。洞悉情勢的諸葛亮料定下一個進犯目標必是荊州,也清楚劉表不成依靠,能救荊州的隻要劉備,便從隆中去見他。

當然,他們的終究目標也都是一統天下。

那麼,北方又如何?

劉備說:恨少!

傅巽說:不能。以人臣對抗人主,是以逆抗順;以處所對抗中心,是以弱戰強;以劉備對抗曹操,是以卵擊石。三個方麵都不可,還要抵當王師,那是找死。

就冇有赤壁之戰,也冇有三國鼎立。

可靠。

周瑜是魯肅建議疇火線召回的。他提出這個建議,當然有深切的啟事,也有充沛的來由。

嗬嗬,高超!

曹操當即感到時不我待。究竟上,他對荊州早已覬覦多時,而袁紹的殘存權勢也已剿除儘淨,北部中國幾近儘收囊中。曹操本人則自任丞相,大權獨攬令行製止,完整能夠篡奪荊州,也必須篡奪荊州。[5]

孫權等候的是周瑜。[27]

榻上策

瞻望將來:一旦呈現無益機遇,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毀滅曹操,同一天下。

孫權絕非等閒人物。

劉琮說:我就不能和諸位一起,守住先君基業,以觀天下之變嗎?再說另有劉備。

究竟證明,諸葛亮的這些判定完整精確。

是以諸葛亮說: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很清楚,諸葛亮去見劉備,是“提出建議”;劉備去見諸葛亮,是“收羅定見”。兩人談得投機,這才決定合作。也是以,諸葛亮到劉備軍中,一開端是冇有職務的。擔負智囊中郎將,是在赤壁之戰今後。[14]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