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迷局_第十八章 新桃惑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話音一落,楊炯便將一塊燧石用力扔進缸中,隨後撒腿就跑,還未跑出半丈,便聽得“轟”的一聲,陶缸頃刻爆開,火苗四濺,差點燎了楊炯的衣角。近百名法曹與數百工匠亦嚇得捧首而逃,場麵一度非常混亂。樊寧則逆著人群,上前幾步,用木棍挑了一片熊熊燃燒的黑火團,迫至世人麵前:“看清楚冇有?你們可都看清楚了?”

幸虧薛訥與樊寧帶了乾糧,兩人坐在道旁,分食了布袋裡的胡餅,而後趁著夕照微光趕往洛河邊,在渡口處賃了一條烏篷劃子。

樊寧換好襦裳,配上長劍,籌算邀薛訥一道出門去。但麵前此人像是已化作了一塊石頭,一動也不動,樊寧忙放輕了行動,站在薛訥身後,無聲輕歎。

山顛是一方平丘,兩人並肩眺望山下的洛陽城,都有些入迷。不知過了多久,樊寧忽而拿出承擔裡的儺麵戴上,粗著嗓子對薛訥道:“我乃蘭陵王高長恭,爾等速速投降!”

約莫半柱香的工夫,風影便躍上堆棧的高台來,團身幾下,呈現在薛訥的窗欞前:“薛郎,你尋我?”

“他,他要拘繫何人?”

薛訥這一席話,說得世人啞口無言,那洛陽司法上前來,對薛訥一禮:“薛禦史的推論聽起來非常鬆散,但我等皆未見過這兩樣放在一起失火的,是否……”

次日是寒冬時節裡可貴的晴日,又逢除夕年下,販子街坊中四周瀰漫著亂世歡娛的氛圍。薛訥與樊寧用飯後,策馬從定鼎門出城,一起趕向邙山。此山不算高,卻因其襟山背水,風水絕佳而被稱之為“龍脈”,前後有二十三位帝王在此修陵建塚。

“薛郎是在窟中取了物證才斷出案的,他都冇有現場勘查,如何能查得清呢?”樊寧冇想到這新年第一天便有豎子來添堵,卻也感覺好笑,“胡言亂斷但是要吃牢飯的。”

龍門石窟下,袁州法曹已指認了年逾七旬,賣力漆料的老工匠為凶嫌,但武侯拘繫時,卻遭到了其他工匠們的分歧抵當,世人哭喊著冤枉,用刻刀與木刷與武侯相抵當,說甚麼也不肯讓人將那老工匠帶走,場麵一度非常混亂。

“趙法曹所說不錯,這兩樣都是最為平常的顏料,但趙法曹怕是不曉得此兩物放在一起,合上蜂蜜黏著液體,便是那宮廷焰火的配方罷?昨日無事,薛某在城中的書畫坊轉了一圈,問過了洛陽本地的坊主,他們皆說平素裡洛陽這邊愛用的顏料,皆是從欒樹等植物中提取。但本年夏季雨水不豐,便導致城表裡的樹草枯萎,冇有那麼多植物能夠用來調取顏料,隻能從外埠去進。薛某昨日特地到訪邙山與洛水,覈實了坊主的說辭。各位眼下看到這些顏料,皆通過大運河,從淮南道揚州府逆流而上,送至洛陽的,一部分被采買進了各大書畫坊,另一部分則運至了龍門山。我們之以是以為這兩種顏料冇有題目,便是因為平素裡常用他們,但龍門山分歧,工匠徒弟們一日用掉的顏料,幾近是畫坊中三蒲月的用量,並且為調製切近佛祖容顏的色彩,會直接在芒硝中插手崑崙黃。如此大量的粉末異化,導致石窟內粉末漂泊,氛圍亦不暢通,隻消石塊鐵鑿之間的輕微碰撞,濺起火星便可撲滅,這便是龍門業火的本相。”

在他的影象中,上一次這般與她郊遊時,她還是個紮著總角的小道徒,經常光著腳帶他遊走在終南山間。某日他們還曾丟失方向,四周亂轉,如何也回不到道觀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