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上墳_第六十五章 刻者(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我母親走得早,父親七十年代故去後,就把祖上虎坊橋的小院留給了我。小院往北三條馬路,住著一名梁先生,比我大上兩三歲,是中國數得著雕鏤大師。梁先生暮年在巴黎留學,響鐺鐺的國立藝術學院,學的油畫,五十年代學成返國,在一所央字頭的美術學院教書,****時糟了秧,被弄去了東北開荒,畫畫是冇前提了,就本身做了把刻刀,河灘上撿點石頭,刻刻印章。厥後被帶領發明,這印章算是四舊,不準弄了,梁先生就開端刻各種能看到的植物和蟲豸,這一刻就是十幾年。平了反,梁先生回了北京,但經曆了暴風驟雨的十年,妻離子散,物是人非,梁先生孑然一身,心機很淡,在本來黌舍掛了個傳授頭銜,也不如何去上課,就以雕鏤為伴。

偶然本身也在想,和常爺隻來往了小半年,還大部分是事情上的乾係,加一起也冇深聊過幾次,為何他在我內心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常爺的歸天是在2005年的春季,那年我已經去了重慶,曉得這動靜已是2007年的夏天,回北京辦事兒時碰上老顧時提及的。冇有人曉得常爺葬在了哪,我也就撤銷了去祭拜的動機。厥後,去了一趟虎坊橋常爺的老宅,門上掛著大鎖,鏽跡班駁。四周已開端拆遷,估計這承載了我太多奇妙感受的小院也將煙消雲散。但兩千年前後我在這裡和常爺兩天的舉茶夜話,每個字都印在了內心,揮之不去。偶然,乃至有奇特的感受,特彆是我在零五年一樣被失眠和惡夢折磨後,這類感受愈發的激烈,彷彿常爺給我講的他那些鬼神皆驚的故事,是我曾經經曆過的,實在而影象深切。

為了刻蟲豸,梁先生跑遍了京郊大部分野地,逮到的蟲子,一部分做成了標本,一部分養在了家裡,弄得很像個博物館,乃至於附近的孩子們放學都情願往他那跑。我和梁先生倒是常常在茶社和澡堂子碰上,也去他刻物的小屋品過茶。梁先生的雕鏤作品都不大,大多能夠捧在手上玩耍,但要說特性,一是逼真,方寸之間,分毫畢現,靜若春眠,動則振翅,我於雕鏤不算精通,但也知,古來怕無出其右者。二是材佳,雕蟲質料,玉石田黃,雞血南紅都有,對應蟲的特性挑選石料,但梁先生引為佳作的,在我看來,料質都分歧平常,多是沁料。所謂沁料,就是指在墓中埋了幾百上千年的老料,有血沁,屍沁,土沁,油沁等等。有一回和梁先生在澡堂泡澡,聊起這沁料,梁先生奉告我,之以是用沁料雕蟲,是因為沁料本身埋藏久了,帶著靈性,花些時候去感受它,便曉得用它來雕個甚麼蟲更逼真,所謂形神兼備。但現現在,這老料越來越難找,沁料就更要碰運氣,找料費的時候可比找蟲兒多多了。我厥後才曉得,梁先生高價收了很多老玉件,重新打磨成料,再來雕鏤,本錢很高,當然作品也就越來越少。但梁先生這類極致的藝術尋求,我內心模糊還是有些不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