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自18世紀中期的產業反動顛末數十載演變,到19世紀30年代已然大功勝利。蒸汽動力的遍及利用動員紡織、冶金、采礦、化工等行業迅猛生長,工廠和煤礦如雨後春筍般在英格蘭各地冒出來,大量勞動力從傳統的農牧業轉移到新興的工貿易,很多小鎮化身為都會,都會間日趨增加的職員與貨色暢通促進了鐵路的出世,後者反過來又加快了都會化的過程。孤懸外洋的英格蘭因此得以在人類汗青上率先邁過產業化門檻,其國力急劇增加到足以在國際上笑傲群雄的境地,最較著的意味莫過於1851年5月1日在白金漢宮門外不遠處海德公園揭幕的萬國產業博覽會。這場有第一次天下博覽會佳譽的盛典為期五個多月,讓六百餘萬名觀眾見地了包含絕世巨鑽“光之山”在內的超越一萬三千件別緻玩意;展品來高傲不列顛帝國本土和外洋殖民地,以及四十四個歐洲和美洲國度,大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氣度。
1837年之前的布希期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鼎盛期,在這百餘年間,固然呈現過亨利・菲爾丁、瑪麗・雪萊和簡・奧斯丁等少數名留青史的小說大師,但絕大多數享有盛譽的文學家,如羅伯特・伯恩斯、威廉・華茲華斯、薩繆爾・泰勒・科勒律治、約翰・濟慈、布希・戈登・拜倫和珀西・比希・雪萊等,無不以詩歌名世。小說很少遭到當時文人的當真對待,乃至在有些作者心目中也不過是茶餘飯後的消遣罷了。現在恐怕很少有讀者曉得,像《弗蘭肯斯坦》如許在後代有龐大影響的作品,本來竟然是幾個朋友無聊打賭的產品:1816年,珀西・雪萊佳耦和他們的老友拜倫及約翰・珀裡多利商定各自寫一個可駭故事,看誰寫得最為勝利,因而年方十八歲的瑪麗・雪萊在偶然間變成了當代科幻小說的鼻祖。
在上述幾個身分的共同感化之下,維多利亞期間的英語文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亂世。詩歌的藝術持續生長,阿爾弗雷德・丁尼森、羅伯特・勃朗寧和馬修・阿諾德等傑出墨客引領風騷數十年。英語文學史爛熟於胸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諸如科勒律治、濟慈和拜倫之流的前朝騷人,也是在這個期間才登上名譽的頂峰。但正如前文指出的,此時小說已經上升為最首要的文學體裁,其社會影響遠非詩歌所能望其項背。狄更斯的封筆之作《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共分19卷出版,第1卷在1864年5月推出時,短短三天便賣出了三萬冊;布希・雷諾德茲(George W.M.Reynolds)的《軍嫂》(The Soldier's Wife)前兩卷在出版當天各賣了六萬冊;最驚人的莫過於來高傲西洋此岸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聲討黑奴軌製的作品在1852年至1853年間出現了四十個版本,僅在英國及其外洋殖民地便售出了一百五十萬冊之巨。
這部笑劇情節出人料想,對白滑稽風趣,10月26日首演過後顫動全城,各大媒體好評如潮,想要一睹為快的觀眾紛繁湧入劇場,竟至於其持續上演了四百二十二場之多。翌年,倫敦西區的劇場見證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古蹟:第一次呈現某個劇作家有四部作品同時在演的盛況,並且除了《弗裡德裡剋夫人》以外,其他三部的票房也很驚人,彆離演出了四十8、兩百七十二和三百二十一場。毛姆是以搖身變成炙手可熱的名流,極具影響的《詼諧畫報》(Punch)不失時機地登載了一幅漫畫,畫上是笑容滿麵的莎士比亞,妒忌地盯著一麵牆壁,牆上貼滿了毛姆四部劇作的鼓吹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