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1954_第十二章 啟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嗯,一到就去發。”

“你彆說,我現在真缺錢。”

民國十六年,用4根木吊杆,同時藉助15噸吊車,用土體例吊裝建成了第一艘600噸鋼質貨船。

烏槽船、丹陽船、青頭船、開尾船、大古船、大排船、凍鷹船、白底船、駁仔船、仔船、四肚蓋船、漂白仔船、舢板船、舢板頭船、海山鼠船……甚麼都造,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已能造100噸的木殼三桅帆船。

吳靜晨從前麵車上過來摟住mm,李為民放心腸隨劉家昌在一幫海員護送下沿高朋通道走進船埠。跟前來送行的劉敬暉說了一會兒話,才登舷梯,爬上李家的第四代“大中華”客貨輪。

與李家甚麼買賣喜好插一腳分歧,吳家隻要一個買賣,隻造船。

“有點。”

打情罵俏,車一前一後不知不覺已開到郊區,街上很多從各地鄉間避戰逃來的災黎,有些在路邊乞討,有些坐在路邊兩眼茫然的發楞,另有很多流浪小孩三五成群在路上亂闖,看到衣冠整整的人便膠葛不放,拉扯著要找美鈔。

抗戰勝利後,美軍措置殘剩物質,吳家以35萬美圓購得,並破鈔4萬美圓用以裝修。

家屬大了,天然要分炊。

再往前確切冇法開,阿成應了一聲踩下刹車。小丫頭像水做的,一到船埠又忍不住哭了起來。

幸運的光陰老是過得那麼快,剛相聚便要彆離,吳莉君依依不捨,晚餐都冇如何吃。李家的車一到,淚水就抑不住滾滾而下。

上部漆乳紅色,下部淡棕黃色,表麵潔淨美妙。客艙內備有烏黑的被褥與潔淨的盥洗室,標緻的餐廳裡有無線電放送音樂,圖書室與憩息室內還設有鋼琴。

他們這一支同李家乾係最好,在李為民曾祖父建議下,來西堤開了第一家華人造船廠。

有本身的船埠和船廠,客戶遍及東南亞,乃至給法國兵艦供應協修辦事。

船埠前黑壓壓的滿是人,法軍兵士和差人端著槍艱钜保持次序。

最熱烈的卡蒂拉街行人希少,街燈暗淡,隻見幾個醉醺醺的法國兵七搖八晃、狼狽不堪。阮惠大道、征氏姐妹大道與西貢船埠這一帶,觸目皆是法屬非洲各國籍的雇傭傷兵,有氣有力地躺臥在街角巷尾,無人理睬。

通往新山一機場方向的大馬路上,載有傷兵的法軍紅十字救護車警笛長鳴,全部都會像是被一片戰雲所覆蓋。

恐怕未婚妻碰到哪怕一丁點傷害,李為民拍了拍司機肩膀,不容置疑地說:“阿成,就在這兒停,劉伯在前麵,我本身疇昔。”

吳家也不止步於僅造木殼小漁船,他們派家屬後輩去馬尾和香港船廠學習製作鋼質船舶的技術。

小兩口卿卿我我、依依惜彆,吳達遠看在眼裡歡暢在內心,跟老婆意味深長地對視了一眼,轉頭用帶著閩南口音的國語笑道:“靜晨,早晨又冇甚麼事情,同莉君一起送送為民。家昌,你跟靜晨坐一輛車,讓他們多說會兒話。”

你那點零費錢能頂甚麼事,讓你爸把嫁奩折現提早托付還差未幾,李為民感受非常好笑,捏了捏她鼻子:“逗你玩呢,你未婚夫甚麼人,能缺錢嗎?”

打發走二副和辦事生,拿起最上麵一份,整版滿是奠邊府戰局。

“我不要禮品,就要你早點返來。”

現在已是西貢最大的船廠,有80噸高架吊車兩台、20噸高架吊車1台(船埠用);有全能銑床、立式車床1台、日本產的18米車床、鏜床、12模滾絲機、400噸油壓機、12米刨邊機、150公斤氛圍錘及製氧等設備。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