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燈一閃一閃地騰躍,照著他倦怠而亢奮的長臉,照著他寬肩厚背的身軀,一會兒把影子拉得長長的,映在牆壁上,如同一根竹竿;一會兒又是一大片暗影,把半邊屋都遮了,如同起了半天烏雲。這篇檄文必然要超越《討武曌檄》。曾國藩想。他試圖不落駱賓王的窠臼,設想了幾種分歧的佈局,但比來比去,都不如駱賓王的好。無法,隻得步駱氏後塵,先來罵一通討伐的工具。剛提起筆,他又感到困難。駱賓王對武則天熟,武氏很多把柄都在駱的手裡。但曾國藩對洪秀全、楊秀清一無所知,對長毛也不甚清楚。在被長毛俘虜的半天中,他也隻感遭到長毛的凶暴,恨朝廷命官,但並冇有親眼瞥見他們做過甚麼好事。不過,長毛畢竟是可愛的,那天倘若冇有康福來救,頭早就被砍了。不管如何,長毛都是強盜之列,必須痛罵一頓,以激起國人的仇恨。他提筆寫起來。寫好一段後,又幾次考慮字句,塗來改去,最後本身感覺對勁了,才輕聲念出來,看看頓挫頓挫、凹凸緩急的調子如何:為傳檄事。逆賊洪秀全、楊秀清稱亂以來,於今五年矣。苛虐生靈數百餘萬,踐踏州縣五千餘裡。所過之境,船隻不管大小,人們不管貧富,一概劫掠罄儘,寸草不留,其擄入賊中者,則剝衣服,搜刮銀錢。銀滿五兩而不獻賊者,即行斬首。男人日給米一合,驅之臨陣向前,驅之築城浚濠;婦人日給米一合,驅之登陴守夜,驅之運米挑煤。婦女而不肯解腳者,則立斬其足以示眾婦。船戶詭計逃歸者,則倒抬其屍以示眾船戶。
他感覺這段寫得很好,很有力量,是本身心中豪情的逼真透露,也為天下斯文之輩說出了久蓄於胸的義憤。接下去,曾國藩再將洪楊燒學宮、毀孔子木主、汙關帝嶽王之像、壞梵刹道院城隍社壇等話寫了一段,他要以此激起全社會對承平軍的仇恨。最後,曾國藩宣佈本身"奉天子命,統帥二萬,水陸並進,誓將臥薪嚐膽,殄此凶逆",並號令各方人士支撐他。對這些人,或以賓師相待,或將奏請優敘,或授官爵,而反戈者將免死。如果誰"甘心從逆,順從天誅",那麼"大兵一壓,玉石俱焚"。
曾國藩生性慎重,不是那種感情易起易落的輕浮人。自從跟著唐鑒研習程朱理學後,更是自發要求為人處世、辦事治學,多用明智,罕用豪情,他崇拜,也仿照學習那種安閒平靜、藏大智大勇於胸中而不露聲色的當代名相風采。但是徹夜,一顆心卻像走火入魔樣地不能安寧。他撲滅一支香,閉著眼睛,盤腿坐在床上,儘力設想著當年謝安在淝水之戰前圍棋賭墅,得捷報後圍棋仍舊的那種超人明智,強迫本身安寧下來……是的,曾國藩有千百條來由鎮靜衝動。從"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蟠"到"猶當下同郭與李,手提兩京還天子"到"立德追孔孟,拯時儷諸葛",從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一種巴望建大功大業,做非常之人的抱負,一向貫穿戴他的平生。但疇昔,這類抱負隻透露在詩文中,間或也透露在與嫡親老友的手劄說話中。這些年來,官運雖亨通,究竟冇有大功勞。明天,顛末一年來忍辱負重、含辛茹苦的組建、練習,他的手中已有水陸二十營一萬湘勇,加上長夫在內,將近二萬。他是這支人馬名副實在的統帥,隻等他一聲令下,水陸兩路並進,旗號蔽空,戰艦如雲,真可謂浩浩大蕩、威風凜冽。此後,他將親身批示這支人馬,毀滅長毛,光複失地,做郭、李、諸葛的奇蹟。三十年來的抱負,目前一旦成為實際,這個從荷葉塘走出,冇有祖業和背景,全憑自我鬥爭的農家後輩,表情是多麼的感慨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