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_二 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古今學問,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麵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從那邊起步。"關於檢身、讀書,曾國藩思考多年而不得方法,唐先生竟然八個字就為其大綱挈領了。在唐鑒麵前,曾國藩深覺本身學問淺薄,他持續就教,"先生,叨教這為學之道?""為學隻要三門。"國藩的發問剛落,唐鑒便以明快簡便的說話做了答覆,"曰義理,曰考覈,曰文章。考覈之學,多求粗而遺精,管窺而蠡測;文章之學,非精於義理者不能至。""經濟之學呢?"一心想要經邦濟世的曾國藩急著問。

"經濟之學即在義理中。"唐鑒的答覆明白而必定。

道光二十六年,唐鑒致仕。回善化故鄉住了一年以後,應朋友之邀,到江寧主講金陵書院,很快名震江南,甚受士子們的恭敬。鹹豐二年七月,唐鑒奉召入京。兩個月內,鹹豐帝召見十五次,極耆儒晚遇之榮。在第十五次召見時,鹹豐帝向唐鑒垂詢對於承平軍的事。唐鑒鑒於江忠源的楚勇,在全州蓑衣渡得勝及保衛長沙的軍功,向鹹豐帝提出各省仿嘉慶朝辦團練的成法組建團練,並提出先在湖南停止。同時向鹹豐帝力薦曾國藩可大用,請皇上任命曾國藩為湖南團練大臣,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出於對曾國藩的深切體味,唐鑒對鹹豐帝說,曾國藩翰林出身,久任京官,對處所事不熟諳,剛開端時會有不順利,請皇上自始至終信賴他。唐鑒以本身平生名譽向皇上包管,曾國藩必可成大事。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賢弟數十年來,已備嘗人間艱苦,現正當年富力強,擔負大任之時,況賢弟素有以天下為己任之壯誌,此為老夫所深知。老夫昔日與賢弟,一起讀聖賢之書,講經世之學,所為何事?豈不恰是為本日拯百姓於水火當中,挽狂瀾於既倒之時!固然,老夫亦知,本日辦事,千難萬難。但前人說得好:世無艱钜,何來人傑?此中事理,吾弟自明。老夫已矣,平生庸碌無能,今為衰朽殘陽,雖有報效之心,實乏濟世之力。老夫常以暮年得遇賢弟而自慰。酬皇上厚恩,展平生度量,正當時也,望吾弟好自為之。切切。

從縣城一回到家,曾國藩就看到由湖南巡撫衙門轉遞來的四封信。此中三封是後代親家的。一是安徽池州府知府陳源兗的,國藩的二女紀耀許給他的兒子遠濟。一是詹事府右讚善郭霈霖的,他的女兒許給國藩的次子紀鴻。一是翰林院侍講學士袁芳瑛的,國藩的大女紀靜許給他的兒子秉楨。這三封都是親戚之間的慰勞信,滿是客氣話。國藩看後,也就扔到一邊了。彆的一封,則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喜信,使得他的表情衝動起來,並且久久不能安靜。這封信是唐鑒從北京寄來的。

"叨教先生,經濟宜如何審端努力?""經濟不過看史。前人已然之跡,法戒昭然。曆代典章,不過乎此。"經唐鑒一一指導,曾國藩於學問之道和修身之法彷彿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鑒又奉告他,催促本身修身的最好體例是記日記,並說倭仁在這方麵勤奮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行,坐作飲食,皆有劄記,或心有私慾不克,外有不及檢者皆記出。又說本身記日記一一照實,決不欺瞞,夜晚與老妻親熱,亦記於日記中。曾國藩聽後心中暗自發笑,也佩服老頭子誠篤不欺的品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