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修身十二法_立誌有恒,匡時救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這時,他將名字子誠改成“國藩”。這時在他為自勵所作的五句規語中,起首一句就是發憤,他要荷道以躬,要與之以言。就是要以一身,擔負中國的道統。在人生過程中,遭受任何傷害困難,隻要神定不懾,誰敢餘悔。曾國藩的倔強精力,於此概見。德業之進,端賴有恒,銖積寸累,天然勝利。他的規語,很多人都銘之座右,讀之思之行之,並覺受益無窮。

曾國藩以為,有誌者事竟成。他說,人如果能發憤,那麼他便能夠做賢人,做豪傑。另有甚麼做不到的事情呢?他又何需求藉助彆人的力量呢?古書上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我想獲得仁,這仁也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因而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讀,―心―意地去研討他們的學問,誰能夠禁止我成為孔孟那樣的人物呢?如果本身不發憤,即便每天與堯、舜、禹、湯這些賢人住在一起,那也隻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啊!

同時,為了能使本身真正成為國度之藩籬,他抓住機遇,儘力讀書。很多人一人宦途,便將書籍束之高閣,專在宦海中去廝混。但是他自入翰林院任侍郎後,還在冒死讀書。他曾自主課程十二條,悉力以赴。

曾國藩決計遵循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士大:的根基人生信條,為保護封建的綱常倫理、保護清王朝的統治而大顯差手,實現其“匡時救世”的弘遠抱負。

在曾國藩看來,人非論是在寒微鄙陋之時,還是在飛黃騰達當中都要誌存高遠,礪誌不息。因此他起首主張發憤以成材。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