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修身十二法_學有所用,用中又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曾國藩是魏源“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惟和林則徐“官辦船炮局”假想的忠厚擔當者和實在踐履者,是中國近代史上以本身的行動衝破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當真向西方學習而卓有效果的第一人,是19世紀60年代在中國勃然鼓起的“洋務活動”的先行者和開辟者。

一是籌設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產業――安慶軍器所,試製出中國第一台蒸汽發動機和第一艘木殼輪船“黃鵠”號;二是派容閎赴美國購辦“製造機器之機器”,是近代中國向西方直接購辦入口的第一批機器;三是1865年同李鴻章共同籌設上海江南製造局,這是中國自辦的第一家利用機器的近代軍用產業和近代機器產業;四是1868年設立翻譯館,大量翻譯西方科技冊本,傳播西方科技知識;五是會同李鴻章奏請清廷選送一批小童赴美國粹習,這是中國最早派選出國的官費留門生。

曾國藩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在剛篡奪的安慶城內,設立了中國第一家出產近代化兵器的軍器所。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文正嘗憤西人專攬製機之利,謀以是抵抗之,遂邀雪村(徐壽的字)建立軍器所於安慶。”安慶軍器所吸引了當時中國最優良的科技人才:徐壽和華蘅芳。不但如此,軍器出產引發“事情母機”的輸人與仿造,進而逐步構成機器產業,鞭策全部近代化的過程。曾氏厥後派容閎出國采購“製器之器”,恰是他參軍器出產需求解纜而邁出的近代化法度。

李鴻章構造淮軍,參與上海保衛戰。新募淮軍,一艘船用英國兵艦,由安慶運輸顛末南京,承平軍卻對它接連夾攻。上海之戰、姑蘇之戰,李鴻章所部原有英人戈登統帶的常勝軍“洋槍軍”,與承平軍作戰,屢戰屢勝,故有“常勝軍”之譽。常勝軍的洋槍洋炮,殺傷力大、射擊力遠,戈登以少擊多,不在話下。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耳聞目睹這些究竟,怎能冇有昂揚自強之念?

曾國藩是馳名的實務家,他具有救世的務實態度。這也是他籌辦洋務的思惟根本。近代中國,內亂頻繁,國難日深,凡有血性的中國人,無不心存憂患認識。林、魏如此,曾國藩也不例外。這類憂患認識,成為他籌辦洋務的內涵驅動力。

曾國藩自謂不習洋務,前歲天津之事,論者於責望之餘,加以詆議,曾國藩亦深自引咎,不稍置辯。然其所持綱領,自不成易。薛福成在曾國藩歸天後批評道:“居恒以隱患方長為慮,謂自強之道,貴於寸銖堆集,一步不成蹈空,一語不成矜張。其講究之術有三:曰製器,曰黌舍,曰操兵。故於滬局之造輪船,方言館之翻譯洋學,何嘗不幾次請安,其他如練習洋船、練習軍隊、遴選小童出洋肄業,不過為自強張本,蓋其心兢兢於所謂綢繆未雨之謀,何嘗一日忘也。”

學,不見得有所成,但不學,必無所成。

19世紀60年代,處以是曾國藩為首、中心以奕訴為首建議的洋務活動,有其特定的汗青前提,那就是“內憂內亂”。“內憂”即承平天國活動,“內亂”即西方本錢主義的侵犯。這就決定了洋務活動的兩重目標性――對內彈壓農夫反動,對外禦侮自強。洋務活行動為近代化活動,其進步意義不成低估。

同治元年(1862年)蒲月,曾氏就構成了成熟的洋務思惟。他在日記中寫道:“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炮、學造輪舟等具為動手工夫。但使彼之長技我皆有之,順則報德,逆則抱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挾持無具,則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也;德之,亦罪也。本地之人,大家媚夷,吾固無能製之;大家仇夷,吾亦不能用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