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把“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成,隻問耕耘”當作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實際上這也是他誠意慎獨的充分表示。他在日記中說道:“聞譽則心忡,兒不矜持,何可鄙一至因而,此豈後得為載道之器乎?凡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夷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艱打不破,則統統學問、才乾,適足以欺世盜名矣。”
在曾國藩的品德涵養中,“慎獨”,也就是“誠”,影響著彆人生的方方麵麵。凡人總把學問與事功看作兩件事,曾國藩分歧,他以為,將事功學問打成一片,於操習記誦詞翰以外,更講究誠正修齊之道,他把《大學》三綱領領:明顯德、新民、止於至善,看作分內事。他說:“如果隻把這些東西作大要的瞭解,不放在心上,不當作本身應當做的事,那麼即便能做文章,能寫詩詞,也隻算得上是會認字的豬倌,不能將他稱為明事理有效的人。如果不能將所學用於實際,仕進為民,朝廷用如許的人仕進,與放豬倌有甚麼分歧呢?”這番事理闡釋很多麼明白!他主張“發憤以植基,居敬以養德,窮理乃至知,克己覺得行,成物乃至用”,也就是把學問與事功譜成了合拍的節拍。
不但如此,在軍事上,曾國藩也貫徹這一點。圍攻天京之戰,曾國荃夜不能寐,就是想奪得攻破天京的頭功,當時另有三人也可參戰,因為各種啟事他們隻能按兵不動。但是,洋人李泰國卻駛著輪船想進入長江。曾國荃擔憂被彆人搶功,又不敢據實相告,上奏說:“輪船不必進入江河,隻宜在海上巡查,防備海盜。”曾國藩曉得後內心很不是滋味。他寫了一封信給弟弟:“你是擔憂李泰國到了天京會攪亂局麵,掠取你的功績,你為甚麼不奉告皇上真相呢?我們辛苦作戰十幾年,卻讓本國人以數隻輪船奪去了勝利果實,忠義將士看到這類環境會心灰意冷,並且有傷民族時令,這些都能夠照實奉告皇上。心中本來想說這件事情,上奏時卻在另一件事情上遲誤時候,這是道光末年的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