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明月_第237章 竭澤而漁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蔡澤道:“臣傳聞過一件事,當年,晏子管理東阿一年,不接管本地豪長的私家拜托,不接管財物送禮;山林水澤向百姓開放,使得窮戶受利,無凍餒之苦,可到了年關上計時,齊景公一看東阿的賦稅少了,本地的豪長也對晏子非常不滿,便不分青紅皂白,對晏子大加責備,以為晏子把東阿管理得混亂不堪,勒令他一年內必須改良,不然就要罷免。”

“隻見說過催稅的縣官,未聞給吾等好處的縣官,哄人的,必然是哄人的!”

“重新授田?供應種子和衣食?”衣衫襤褸的逃民聽到來自縣中的小吏如此說,都感覺非常好笑。

如許,他們疏忽祁縣遭兵災水災,頻頻加稅,最後導致百姓逃脫,戶口大降,邊疆次序蕩然無存。

“傳令下去,從現在起,祁縣北鄉、東鄉、西鄉百姓,一年內賦稅減半;南鄉逃民若願返回客籍,每戶授田百畝,官府供應種子,歸還耕牛,一年內賦稅全免,三年內賦稅減半!”

蔡澤卻點頭道:“這也怪不得縣官,畢竟每年上計,看的不是本地百姓安樂,而是看上繳的賦稅多寡……”

馮諼在薛城為孟嘗君市義,也是基於這類心機。

那上千戶離開了南鄉戶籍,在謁戾山周邊林子裡依托打獵、捕魚、吃野果的百姓固然過著食不充饑衣不遮體的餬口,但卻能勉強靠著新開的一點地盤維生,當長安君派人來找到他們的聚居點,聘請他們回到南鄉時,世人是拒不信賴的。

兩百多年前,趙簡子派尹鐸治晉陽時,尹鐸問:“主君派臣去晉陽,是讓臣如剝繭抽絲般搜刮百姓財產?還是但願臣把晉陽修建成趙氏的保障之地?”故意讓家屬在六卿裡脫穎而出的趙簡子當然挑選了讓晉陽作為保障,因而尹鐸到了本地,減免賦稅,博得百姓推戴,趙簡子也叮囑本身的兒子趙無恤說,一旦趙氏有難,不要驚駭晉陽路途悠遠,必然要把那邊作為家屬最後的壁壘!

劣等的,就是祁縣前幾任縣官那樣,為了往上爬,競相實施苛政剝削百姓,賄賂上官,至於百姓的安樂,百姓的讚譽,能傳到國君的耳朵裡麼?能被算作政績麼?隻要上計政策穩定,上麵就不會放鬆。

明月聽了蔡澤的建議,點頭同意,這些年來祁縣竭澤而漁的苛政,不成再持續下去了,他需求重新獲得南鄉百姓,乃至於全縣百姓的信賴。

PS:第二章在12點前

長安君兜攬逃民的政策,最後並冇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又一年,齊景公再看東阿的上計,發明賦稅增加了,豪長們也對晏子讚不斷口,便對晏子連連稱善。但是此番,晏子卻向齊景公請罪,說他此次治阿,一反前態,不但服從豪長們的私家拜托,接管財物送禮,讓各家後輩充滿縣吏,山林水澤,製止百姓利用,而交給豪長之家開礦砍木取利。彆的,還更加征收賦稅,又用花言巧語和財帛奉迎朝中近臣,現在,東阿捱餓的百姓已超越半數,國君卻不憂反喜,晏子道,臣愚不能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

公然,厥後知氏邀約韓、魏圍攻趙無恤,趙無恤恰是靠著晉陽百姓的傾力支撐,撐過了那最艱钜的三年。

“從明日起,讓縣鄉小吏再帶著糧食進山,鼓吹祁縣新政,我也會親身去近處的逃民據點,聘請百姓出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