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明月_第44章 以鄰為壑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太後與大王皆安好。”平原君擠出了笑容,起家與貂勃見禮,並先容了明月與他熟諳。

“公子大可放心,現在趙國已占據河水以東很多城邑,這大河兩岸的膏腴之地,都劃入趙國邊境。加上近年來趙、魏,趙齊敦睦,天然也不必再以水為兵,苛虐生民了,先王的最後幾年,但是頻頻構造民戶,重修兩岸堤防啊。”

高唐令辦公的官府並不大,由帷幕分開為表裡兩處,平原君和明月等人纔在這裡安坐冇多會,那齊國使節便來了。

明月很有些痛心疾首地感喟道:“各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不是悠長之道啊,這條大河自從大禹治水後本來耐久不再為患,但各國以水為兵,以鄰為壑,如許下去,遲早就讓河患越來越烈,終會變成伶仃一國冇法節製的局勢。”

平原君麵色不豫:“趙國但是讓我平原君親赴臨淄,那邊隻是派了戔戔一其中大夫?齊國也過分怠慢了罷!”

平原君對此事很體貼:“齊使是誰,甚麼身份?”

比及百多年前,田和終究靠著魏武侯的舉薦,獲得了周天子承認,代替了薑姓齊國,成為這兩千裡江山的統治者。以後,齊國的新君主又把齊地分彆為五個都:臨淄都、莒都、即墨都、平陸都、高唐都。高唐地平土沃,無大川名山之阻,而轉輸所經,常為南北孔道。

三月八日,平原津,從木船上跳下,回望身後寬廣得幾近看不到邊的渾濁大河,明月不由讚歎道:“這河水不愧是天下萬河之首,竟有十裡之寬,若不親眼瞥見,真是冇法設想。”

聽完此言,平原君麵色一沉,明月也立即警悟起來,腦中冒出了一個動機:

三百年前,齊景公因為田氏(陳氏)擯除權臣慶封,又擯除了欒、高二卿建功,便把莒地中間的城邑賜給田桓子。老謀深算的田桓子先是冒充推卻,又打通齊景公之母,為他要求更好的高唐,以後田氏將家屬主邑遷徙到這裡,開端“昌大”,也開端了他們“田氏代齊”的門路。

耐久在臨淄餬口過的公孫龍卻道:“主君忘了麼?貂勃乃是安平君之友,卻也能獲得齊王的信譽,曾出使楚國,更曾勸戒齊王恭敬安平君,讓齊王與安平君重歸於好,由此可見,此人乃是國士普通的人物,不成小覷啊……”

他的擔憂並非多餘,次日,他們一行人到達高唐城時,便趕上了一名來者不善的齊國大夫……

話雖如此,但隨即,他便不再理睬明月,長安君在邯鄲的名聲還冇傳到齊國來,貂勃底子對他這個黃口孺子不甚在乎,而是與平原君酬酢起來。

這貂勃能言會道,天南海北都能扯到去,平原君趕了這麼多天的路,早就怠倦得不可,聊了一會,就撐不住了,籌算切入正題,商討入齊之事,早點定下來,他也好早些去歇息。

公孫龍驚奇地看了一眼長安君,感覺他這句話很有見地,但又笑道:

十多年前,趙惠文王期間,趙國打擊魏的附庸衛國,“決河水,伐魏氏”,也獲得了一些效果。

“平原君!”遠遠地,明月就聽到齊使在門外喊了一聲,一個身材矮小的中年男人疾行入內,朝著長官上的平原君見禮:“外臣貂勃,代寡君問平原君安好、太後安好、趙王安好。”

明月指著那黃土牆壘問道:“公孫先生,那便是齊國製作的堤壩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