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翬”是甚麼?
終究在洪武二十五年的十一月,天子鬆了一口氣,讓李成桂報上國號來——李成桂的表章是這麼寫的,“臣竊思惟,有國立號誠非小臣所敢擅便。謹將朝鮮、和寧等號貴顯天聰,伏望取自聖裁。”
天子選了“朝鮮”兩個字賜下。
不過這套冠服是很有含金量的,上麵翡翠、珍珠、金簪、金寶鈿花,分量實足,並且聽嬤嬤說過,這冠上一枚珍珠就代價二十餘匹布。做這一套冠服的工藝和用度究竟有多少,能夠以朝鮮為參照。
張昭華進了會同館中,被引到一個屋子裡,見到了王氏。王氏也穿戴號衣,中間也有三個嬤嬤,想來也是提早演練了不曉得多少遍,但是看她的神采,還是非常嚴峻。張昭華也顧不得安撫她了,因為本身也是嚴峻地夠嗆,一聽到內裡彷彿有人聲或者腳步聲朝著這裡來了,張昭華的麵色就不由自主地發僵。
這麼說吧,就是學習冠服的知識,張昭華就學了七八天賦勉強能辨彆出來。簡樸說一下,此時的皇後冠纔是鳳冠,因為上麵飾著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皇妃、皇嬪用的是九翬四鳳,花釵九樹——細心看,用的是“翬”。
翬實在就是五彩山雉,錦雞。
儐者引張麒和王氏坐在中堂兩把椅子上,女執事引張昭華走到父母前四拜於地,張麒就啞著嗓子道:“爾往大內,夙夜勤慎,貢獻毋違。”王氏緊跟著道:“爾父有訓,爾當敬承。”
而世子妃和郡王妃冠用七翟,她們隻要兩隻“翟”,比“翬”品級再低一等,因為是長尾雉,這是尾巴長,不如“翬”的尾巴是五彩的。
七翟冠到底有多重,看它的質料製式就曉得了。冠的材質是縠,也稱縐紗,是很高貴的織物,但本身並不厚重,乃至能夠說很輕——但是上麵裝點的金飾可絕對不輕。
過了一會兒,出去一個通報的女執事,道:“主婚者來了,要設香案、奠雁案於中堂。”
但是張家流派陋劣,冇有祠堂,張麒也就記得本身祖父和父親的名諱,再往上的先人的名諱都記不全了,估計呂氏那邊也是如許。禮部官員就把這一道典禮簡化歸併在親迎上麵,奠酒、讀祝甚麼的都冇有了,就剩下恭聽父母經驗的這一條了。
實在這一道所謂“醮戒”的儀程被簡化了,因為遵循以往的規定,妃家先於祠堂陳列祭物,妃服燕居冠服,妃父母同妃詣祖宗前施禮、奠酒、讀祝。
過了一會兒,兩個女官出去道:“醮戒了,主婚人請新婦去中堂。”
會同館前麵搭起了一個大大的帳篷,這個東西叫“幕次”,在唐朝會被稱為“青廬,”因為是青布搭成的帳篷,是停止婚禮的處所,從東漢至唐有此民風,到了本朝卻不是停止婚禮的處所,而是臨時歇息的處所。
冠上隻要翟鳥,甚麼是翟鳥,就是長尾雉,但是因為是用黃金打做的金翟,以是看上去就彷彿是鳳凰了——這實在是大錯特錯,因為明朝婦女冠服品級很嚴格,並且跟後代清朝的命婦冠服完整分歧,清朝冇有辨彆,大師都用成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