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傲睨。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略就反對;我早感覺奇特,重視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探聽彆人:說這話的是誰呢,有那麼冷?熟諳的人奉告我說:他叫範愛農,是徐伯蓀的門生。
“或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經常如許說。
我曉得他無聲的話,決計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辭職,天然照準,派來了一個拖鼻涕的領受員,我交出賬目和餘款一角又兩銅元,不是校長了。前任是孔教會會長傅力臣。
“我真不懂你們帶這東西做甚麼?是誰的?”
但是事情很剛巧,季弗寫信來催我往南京了。愛農也很同意,但頗苦楚,說:
到冬初,我們的情狀更寬裕了,但是還喝酒,講笑話。俄然是武昌叛逆,接著是紹興光複。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向來冇有見過的。
不過愛農獲得了一種新動靜,卻使我很難堪。本來所謂“詐取”者,並非指黌舍經費而言,是指另有送給報館的一筆款。報紙上罵了幾天以後,王金髮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因而乎我們的少年們便開起集會來,第一個題目是:收不收?決定曰:收。第二個題目是:收了以後罵不罵?決定曰:罵。來由是:收錢以後,他是股東;股東不好,天然要罵。
“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甚麼?”
後?記
但是這定見厥後彷彿逐步淡薄,到底忘懷了,我們今後也冇有再見麵。直到反動的前一年,我在故裡做教員,大抵是春末時候罷,俄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瞥見了一小我,相互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鐘,我們便同時說:
因為想尋幾張插畫,常維鈞兄給我在北京彙集了很多質料,有幾種是為我所未曾見過的。如光緒己卯(1879)肅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卌孝圖》——原書有注雲:“卌讀如習。”我真不解他何故不直稱四十,而必須如此費事——即其一。我所反對的“郭巨埋兒”,他於我還未出世的前幾年,已經刪去了。序有雲:
我在第三篇講《二十四孝》的開首,說北京打單小孩的“草率子”應作“麻鬍子”,是指麻叔謀,並且以他為胡人。現在曉得是錯了,“胡”應作“祜”,是叔謀之名,見唐人李濟翁做的《資暇集》卷下,題雲《非麻胡》。原文如次: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出錯還是他殺。
“這裡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到東京就要假裝大腳,又何必帶這東西呢?”
則同治年間就有人以埋兒等事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於這一名“紀常鄭績”先生的意義,我卻還是不大懂,或者像是說:這些事現在能夠不必學,但也不必說他錯。
“何必推舉呢?天然是主張發電的人囉。”他說。
一天,幾個新的朋友約他坐船去看戲,返來已過半夜,又是大風雨,他醉著,卻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師勸止他,也不聽,本身說是不會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固然能浮水,卻今後不起來。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但是貌雖如此,內骨子是還是的,因為還是幾箇舊鄉紳所構造的軍當局,甚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器司長……。這軍當局也到底不悠長,幾個少年一嚷,王金髮帶兵從杭州出去了,但即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出去今後,也就被很多閒漢和新進的反動黨所包抄,大做王都督。在衙門裡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抵換上皮袍子了,氣候還並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