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歌(清穿皇太極)_第146章 與明議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三年玄月,承宗決守寧遠。僉事萬有孚、劉詔力阻,不聽,命滿桂偕崇煥往。初,承宗令祖大壽築寧遠城,大壽度中朝不能遠守,築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煥乃定規製: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分督之。

《清太宗實錄》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規複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忠賢因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老氣,崇煥遂乞休。中外方爭頌忠賢,崇煥不得已,亦請建祠,終不為所喜。七月,遂允其歸,而以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寧遠。及敘功,文武增秩賜廕者數百人,忠賢子亦封伯,而崇煥止增一秩。尚書霍維華不平,疏乞讓廕,忠賢亦不準。

《明史·袁崇煥傳》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景象,以邊才自許。

未幾,熹宗崩。莊烈帝即位,忠賢伏法,削諸冒功者。廷臣爭請召崇煥。其年十一月擢右都禦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禎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所司催促上道。七月,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台,慰勞乃至,谘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複。”帝曰:“複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儘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頓首謝。帝退少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賢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何如?”崇煥憮然自失。頃之,帝出,即奏言:“東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辭難。但五年內,戶部轉軍餉,工部給東西,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須中外事事呼應,方克有濟。”帝為飭四部臣,如其言。

十三山災黎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彆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裡,便則進據錦州,不然退守寧遠,何如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沮喪,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覺得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冇,脫歸者僅六千人罷了。及承宗駁重城議,集將吏謀所守。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不成,承宗竟主崇煥議。已,承宗鎮關門,益倚崇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功勞大著。

世祿等將行,大清已於二十八日分兵趨寧遠。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列營濠內,用炮距擊;而桂、世祿、大壽大戰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數矢。

高第鎮關門,大反承宗政務,摧辱諸將,諸將鹹崩潰,遇麒若偏裨,麒至,見侮其卒。至是,坐失援,第、麒並褫官去,而以王之臣代第,趙率教代麒。

先是,八月中,我□□高天子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真假。我太宗文天子遣使報之,崇煥欲媾和,以書附使者還報。我大清兵將討朝鮮,欲是以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發兵渡鴨綠江南討。朝議以崇煥、之臣不相能,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表裡儘屬崇煥,與鎮守中官應坤、用並便宜處置。崇煥剋意規複,乃乘雄師之出,遣將繕錦州、中左、大淩三城,而再使使持書媾和。會朝鮮及毛文龍同垂危,朝命崇煥出兵援,崇煥以海軍援文龍,又遣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九將將精卒九千前後逼三岔河,為管束之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