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視的是,這天皇太極又給袁崇煥致一書,書稱:“若果兩國媾和,先須分定邊境,以何地為爾版圖,何地為我版圖,各自摒擋。今爾遣使媾和,又補葺城垣,僭圖侵逼,……不肯承平而願爭戰,恐非善事”[51]。這裡所謂“分定邊境”,就是山海關以內歸明,遼河以東歸金,而寧錦一帶不得設防,成為中間地帶。袁崇煥以為明金分定版圖,事關嚴峻,彆的還要向後金納償金及歲一幣,是以回絕接管,以是媾和構和宣佈分裂。
第二,皇太極接收寧錦慘敗的經驗,放棄了攻打寧錦,翻開山海關的作戰目標,以為“彼山海關,錦州戍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切本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65]。因而就繞開寧錦防地,取道內蒙入關,深切明境,攻城略地。但是,有寧錦堅城的存在,後金進關也不敢久留,驚駭後路被截斷,瀋陽受攻,以是隻好很快退出關外。天聰四年(1630),固然後金兵攻占永劃一四城,卻得而複失,這申明冇有斷根寧錦防地,占據山海關之前,要想安身關內是不成能的,所謂“年來我兵內入,累次破城獲捷,而不得坐守其地者,皆因關門隔絕,首尾難顧,是以得其城而不能保”[66]。可見,寧錦防地直接影響後金製定對明作戰的戰略;
天啟七年(1627)一月八日,皇太極命大貝勒阿敏等人,帶領三萬雄師入侵朝鮮。他為了製止袁崇煥起兵援朝,打擊瀋陽,因而就在出征的同一天,派方吉納、溫塔石赴寧遠,致書袁崇煥要求媾和,書曰:
二十八日拂曉,後金兵馳至寧遠北崗。袁崇煥已有籌辦,沉著應戰,命監軍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啤守,列營壕內,用炮距擊”[59]。而總兵滿桂從山海關帶領一萬援兵在城東佈陣助守,命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於西門安營,令副將尤世嚴肅整火器,以備迎戰。皇太極發明後金兵的前鋒軍隊已逼近城垣,難以極力縱擊,因而命令後撤,詭計勾引明軍出戰,一舉毀滅,但是明軍按兵不前。他見此計不成,欲率軍攻城,這期間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對一年前先汗□□哈赤兵敗寧遠,影象猶新,“皆以距城近,不成攻,願上勿進,勸甚力”。皇太極說:“昔皇考□□,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仍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故張我國威耶!”[60]是以,他不聽勸止,親身率軍攻城,因而諸貝勒隻好隨之進擊。
第三,後金軍在寧遠兩次敗北,都是明軍器炮而至,皇太極深感“野地浪戰,南朝千萬不能;嬰城恪守,我國常常弗下”,“頻頻出征,頻頻不能長驅”[67],其因是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要想攻破有火炮設防的堅城是不輕易的。以是,他也想竄改純真利用冷兵器,而增加倚重火炮的力量,加強後金兵的攻堅才氣,因而開端存眷鑄炮之事。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命佟養性為督造官,帶領一批明降軍中的炮匠,如王天相、祝世陰、丁啟明等人,鍛造紅夷大炮,製成後賜名為“天佑助勢大將軍”,當年就有四十門紅夷大炮設備了八旗兵,八月後金兵攻打大淩河城時,“用‘大將軍,力也,自後師行必攜之”[68],從而突破了明王朝獨擅火炮長技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