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錦大捷”,除了對明有首要意義外,而對後金也產生了極其深切的影響。
明廷對後金乞降非常正視,明熹宗朱由校以為袁崇煥措置“奴使求款,應之有權,戰守可恃,把持合宜”。同時又提出媾和前提是:
寧遠城外的明軍奮力抗擊,禁止後金兵攻城,明車營都司李春華等,用“紅夷”,“木龍虎”,“滅虜”等火器,“齊力攻打”,後金兵死傷“約稀有千,屍橫滿地”[61]。接著滿桂、尤世威等也帶領步騎衝殺上來,兩邊戰役更減輕烈,滿桂身中數箭,尤世威的坐騎被射傷。後金兵在扳車厚盾的保護下不竭攻城,城上袁崇煥批示紅夷大炮轟擊,把皇太極的大帳炸燬,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受重傷。皇太極親身“督兵攻城,抵暮死者益眾,乃撤兵歸”[62],至雙樹鋪駐營。
第二,皇太極接收寧錦慘敗的經驗,放棄了攻打寧錦,翻開山海關的作戰目標,以為“彼山海關,錦州戍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切本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65]。因而就繞開寧錦防地,取道內蒙入關,深切明境,攻城略地。但是,有寧錦堅城的存在,後金進關也不敢久留,驚駭後路被截斷,瀋陽受攻,以是隻好很快退出關外。天聰四年(1630),固然後金兵攻占永劃一四城,卻得而複失,這申明冇有斷根寧錦防地,占據山海關之前,要想安身關內是不成能的,所謂“年來我兵內入,累次破城獲捷,而不得坐守其地者,皆因關門隔絕,首尾難顧,是以得其城而不能保”[66]。可見,寧錦防地直接影響後金製定對明作戰的戰略;
皇太極即位後,為了突破明朝東聯朝鮮,西結蒙古,對後金所構成的包抄圈,決定“先搶江東(指朝鮮),以除底子之憂,次犯山海關、寧遠等城”[40]。是以,當明使李喇嘛一行到達瀋陽,他明知是來察看真假,但仍以禮相待,表示和好,因為後金“將討朝鮮,欲是以阻其兵,得一意南下”[41]。以是,十一月十六日,皇太極派方吉納、溫塔石等人隨李喇嘛同往寧遠,致書袁崇煥說:“爾停歇兵戈。遣李喇嘛來弔喪,並賀新君即位。爾循聘問之常,我豈有他意,既以禮來,當以禮往,故遣官稱謝。至兩國和好之事,前皇考往寧遠時,曾致璽書與爾,令汝傳達,至今尚未答覆。汝主如答前書,欲兩國和好,我當覽書詞以複之。兩國通好,誠信為先,爾須實吐衷情,勿事支飾也”[42].
袁崇煥看到錦州被圍,很多部將要求出一援,他以為“寧遠兵不成動”。,不然“正墮其計”[56],故要求朝廷另“發奇兵逼之”[57]。明廷接管他的定見,從山海關等地調兵援錦,袁崇煥為了加強錦州軍民守城的信心和決計,派人致書趙率教、紀用等人,奉告明廷援錦的大抵打算,“內有集結海軍援兵6、七萬,將至山海。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摟山。……錦州城中火器俱備,兵馬甚多,如加意戍守,何能霸占”[58]。此書不慎被後金兵擷取,皇太極從中得知明廷派兵挽救錦州之圍環境,他考慮錦州城堅兵盛,一時不易攻破,明援兵到達,更難取勝,何況此次伐明的首要攻打目標是寧遠,而不是錦州。以是竄改了計謀,二十五日,當後金的瀋陽援兵達到後,二十七日,隻留下少數人馬監督錦州,而親統雄師打擊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