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戒者,不殺生命;第二戒者,不盜竊財物;第三戒者,不聽淫聲美色;第四戒者,不喝酒茹葷;第五戒者,不妄言造語。
話說大宋英宗治閏年間,去那浙江路寧水兵錢塘門外,南山淨慈孝光禪寺,乃名山古刹。本寺有兩個得道高僧,是師兄師弟,一個喚做五戒禪師,一個喚作明悟禪師。這五戒禪師年三十一歲,描述古怪,左邊瞽一目,身不滿五尺,本貫西京洛陽人。自幼聰明,舉筆成文,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長成削髮,禪宗佛教,如法了得,參禪訪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問何謂之“五戒”?
落日山下三生石,遺得荒唐跡尚存。
一日時遇六月夏天,五戒禪師忽想十數年前之事,洗了浴,吃了晚粥,徑走到千佛閣厥後。清一道:“長老希行。”長老道:“我問你,那年抱的紅蓮,現在在那邊?”清一不敢藏匿,引長老練房中,一見吃了一驚,卻似:分開八塊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來。
交至契之李源,遊瞿塘之三峽。因見妊婦而負罌,乃思寄身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見,重會本日交契。
目前覺化歸西去,且聽山僧道本風。
歌畢,隻見小童遠遠的看著李源鼓掌大笑。源驚奇之,急欲過川相問而不成得。眺望牧童渡柳穿林,不知去處。李源不堪難過,坐於石上久之。問於和尚,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
忸捏戀人遠相訪,此身雖同性常存。
似火石榴雖敬愛,爭如翠蓋芰荷香?
忽日雲遊至本寺,訪大行禪師。禪師見五戒佛法曉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門徒。不數年,大行禪師圓寂,本寺僧眾立他做方丈,每日打坐參禪。那第二個喚做明悟禪師,年二十九歲,生得頭圓耳大,麵闊口方,眉清目秀,豐彩精力,身長七尺,貌類羅漢,本貫河南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聰明,筆走龍蛇,參禪訪道,削髮在本處沙陀寺,法名明悟。後亦雲遊至寧水兵,到淨慈寺來訪五戒禪師。禪師見他聰明瞭得,就留於本寺做師弟。二人如一母所生,且是好。但遇著說法,二人同升法座講說佛教,不在話下。
日往月來,星移鬥換,不覺又十載不足。時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黃巢反叛,天下騷動,萬姓流浪。君王幸蜀,民舍宮室悉遭兵火,一無所存。虧著晉王李克用發兵滅巢,僖宗龍歸舊都,天下稍定,門路始通。源因貨殖,來至江浙路杭州處所。時當腐敗,恰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遊人如蟻。源思十二年前圓澤所言“下天竺相會”,乃信步隨眾而行,見兩山夾川,清流敬愛,賞心不倦。不覺行入下竺寺西廊,看葛洪煉丹井。轉入寺後,見一大石臨溪,泉流其畔。源心大喜,少坐片時。忽聞隔川歌聲,源見一牧童,年約十二三歲,身騎牛背,隔水高歌。源心異之,側耳聽其歌雲:三生石上舊精魂,弄月吟風不要論。
到晚,兩個吃了晚餐。約莫二更氣候,清一領了紅蓮徑到長老房中,門窗無些阻當。本來長老有兩個行者在身邊伏事,當晚分付:“我要出外閒走乘涼,門窗且未要關。”是以無阻。長老安閒房中等清一送紅蓮來。候至二更,隻見清一送小梵衲來房中。長老接入房內,分付清一:“你到明日此時來領他回房去。”清一自回房中去了。
現在送入離宮,聽取山僧指秘。咄!三生共會下竺峰,葛洪井畔尋蹤跡。